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國民教育


在政府提出國民教育時,很多人一聽到就反對,憂慮是洗腦,我最初未有定論,因為覺得也許真的有需要培育一些公民身份、公民責任、以較宏觀的角度分析的習慣(即是看見國際新聞不會隨便說跟自己無關)的渠道,而那些應該是歷史科未必做到,因為責任感之類的意識涉及價值觀,所以要考慮的是那內容是真的公民教育,還是會變成以「國」為前提的「國民教育」,有些人擔心政府或制訂方針、教材的人為自動自覺地政治正確。

從最近的觀察,那些擔心題真的是開始實現。就像地產霸權意識/議題浮上枱面之前,香港人是真的以為他們有今天(當天)是因為奉行自由市場經濟加上自己很能幹,所以在經濟學教科書上、主流報紙社評上也體現出那種對經濟想像的偏頗和單調;所以到了今天,因為一些經濟因素(中央政府),加上最近的爭吵,便開始建立起「決策以數字、速度和效益為本」的潛價值觀,而變成變成另類犬儒(由事不關己變成羡慕新加坡式管治卻忽視人家決策機構思考和諮詢過程跟港府的比較,只是以為「民主=亂、強政府=好效果」的平面思維,但卻以為自己是視角廣闊,懂得為大局著想。又有人一邊批評泛民拉布,被傳媒的報導令他們以為泛民在立會從沒議政,只是一年365天都在投反對票,為反對而反對,卻問我立法會選舉我們的第二票是哪裏來、投什麼…那第二票明明就是靠「反對」爭取回來的…我認同有些人是因為亂而「攞彩」,但必須正視整體上的亂是個有前因的現象而不是事件吧,還是那句two wrongs don't make a right。)從媒體甚至跟人討論時察覺人們的轉變,這種政治正確,是真心的。
這是高中中化課程的本質化升級版,由本質化(essentialize)中華文化和本質化西方文化還要你以此假設去作一些以偏概全的文化比較,變成本質化中國的黨政關係和民主在施政上的價值。
話說回來,我並非指外國沒有這些以本質化、以「國」為前提忽略其他因素而建立的民族驕傲的渠道,我個人對這類基於國族的驕傲和自豪感比較感冒。
借用這句George Carlin的話︰
I saw a slogan on a guys car that said "Proud to be an American" and I thought "What the fuck does that mean?"
I'm fully Irish, and when I was a kid I would go to the St Patrick's Day parade and they sold a button that said "Proud to be Irish", but I knew that on Columbus day they sold the same button only it said "Proud to be Italian", then came Black Pride, and Puerto Rican Pride. And I could never understand national or ethnic pride, because to me Pride should be reserved for something you achieve on your own.
Being Irish isn't a skill, it's a fucking genetic accident.
社群意識和歸屬感應該建基於社會網絡和自己參與維護/建設它(如果真的有)的認知,而不是他人的成就。
值得一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