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playing those mind games together, Pushing barriers, planting seeds, Playing the mind guerilla, Chanting the Mantra peace on earth, We all been playing mind games forever"-John Lennon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有感
放在同一秤的意思就是,其中一邊多一點,另一邊就要少一點,把經濟和人的尊嚴放在同一個秤,即是多照顧人的感受和尊嚴、權利,就要阻礙經濟發展的步伐,相反,經濟發展要快,有些人權被「犧牲」就變成「在所難免」,在這個偽邏輯的中性化和模糊化,變成在以「經濟發展」的重大使命下,人的尊嚴被放在非首要位置時(有時次要也沒有),變得不過是物理作用般理所當然。雖然人的感受根本不能用數字量度,現實卻往往一直有人使用這種偽邏輯,在一些有爭議的事上,不願了解細節,以懶惰的邏輯做結論就算了。例如他們思考時只會停留在有沒有發生的水平,發生了也不為怪,好像秤的一邊不是上升就是下降,然後為什麼會發生和影響有多大,卻不是他們覺得需要理解的範圍。尤其像是六四這種本來是關乎人命的大事大非的事,竟然也可以用經濟作為不去追究的理由(我覺得好笑的是,他們覺得民主及人權跟經濟必成反比這秘而不宣的想法)。這種偽邏輯和懶惰性會讓一些強勢、善於處理公關的角色,成功合理化一些本來不合理的行為,久而久之,會成為態度,會在各種言行滲透出來。
也不用提經常出現的有毒加工食物工場、奶粉了,為什麼偷工減料的工程可以不被發現,是因為官商勾結沒有被揭發,亦有被揭發卻民眾沒有被充權到足以阻止和推動司法公義。
民眾沒有得到充權到可以推動司法公義,就造成官員權力過大,官員覺得自己的權力可以壓倒性,表面理由是各級官員視政府的方針和理念是至善至高,但重點就是,官員在輕視人的感受、高高在上的態度,想出來的價值觀、言行守則,也不過是自己困在象牙塔裏的產物而已,它不是適用於人間的一套法則,不過是無血無肉,只會計算,強力、快速的國家機器而已。
之所以又喚起我對六四的想法,是因為六四本來是大事,卻被很多人當作沙石一般小事處理(不單只某某官員,我想信不少人已被忽悠成功),當成是一些「不幸」的個別事件,進而又有人覺得平不平反都沒有什麼重大意義。可是,六四作為一次中共以暴力鎮壓民眾表達對迫切嚴重貪腐的不滿成功「維持黨的穩」,大量貪腐的官員沒有得到懲罰,而開始封鎖消息和加緊箝制言語自由,把這種輕視人的尊嚴、以經濟成果為名刻意把自己抬得高高在上、向民眾植入「經濟VS人權」價值觀的行為,六四是一個分水嶺,它不是什麼「個別事件」,而是某種態度和行為模式形成和加強的標誌性事件。
當然,不只六四,每有重大事故,人們都應該要思考其結構性原因和要求當局從根部改正,因為人們越容易善忘和放過,就會越容易助長那種風氣和怪邏輯。可能事情已經太壞,我覺得民眾會越來越懂得表達不滿的重要性,這次連傳媒也頗為大膽批評了。
那些奇怪的邏輯和懶惰哲學,亦不是只有政府是唯一的推動者,我們很多時也不知不覺相信了,還要幫助傳承它們,所以這個要很小心。我亦不只是指中國,在作為一個地球人在這個很多全球化了的怪企業、怪產品、怪觀念的世界,亦有很多事情要注意。
扯到了另外一堆念頭,雖然我覺得有關連,但未能想好結構,有機會再說。
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書展戰利品2011
好累,可是也很充實。
因為空間已經越來越少,我定下心只買較難在圖書館找得到的書,其餘的只好在圖書館解決了。
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 and the Crisis of 2008--Paul Krugman (我不用中文名是因為覺得以這類書來說,名字實在譯得太造作浮誇)
The Conscience of A Liberal--Paul Krugman
The Story of Stuff--Annie Leonard
Blue Gold: The Fight to Stop the Corporate Theft of the World's Water--Maude Barlow, Tony Clarke
The World in 2050: Four Forces Shaping Civilization's Northern Future--Laurence C. Smith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怪夢錄 (十八)
夢見自己獨個兒在乘搭地鐵返家中途,有隻鳥破壞了路軌系統的某個零件,導致整個列車運作系統受阻,甚至全港的交通大癱瘓(我不是親眼看見,只是夢裏就是單純地「知道」),恍惚每個站都塞滿了人搶著要進入車廂的樣子。我所在的列車到了某個站的時候,我透過車窗玻璃看見站內的人多得恐怖,甚至要有穿藍色衣服的工作人員在登車處吃力地維持秩序。當我預期車門打開後,帶著提琴CASE、非常不便的自己會被人堆擠壓(日常生活中乘搭地鐵時那一點點的壓力,沒有像夢中場境那種惶恐的地步),可是那過程後,車廂內竟然沒有擠很多人,只是剛好沒有座位,有些人要站著的人數而已,不過在關上車門後開車時,明明站內月台還是很多人想要衝門的樣子。
雖然在夢中的概念我是在乘搭地鐵,總之列車駛了一陣子,卻跑上路面了(就像輕鐵),甚至在沒有路軌的路上跑,不過還是很穩定。
不知道怎樣,變成了是我跟三姊一起回家,但我當時的感覺是終於從一團糟的環境逃離,快回家了,按理上是同一趟路程,不過提琴CASE沒有帶在身上(夢裏也沒為意)。那個夢裏的「家」樓下的環境跟現實的不同。當時是晚上,看見一個形跡可疑、穿白衣、光頭的青少年,可疑到直覺告訴我他是犯人,於是我保持警戒地進入電梯大堂。本來在升降機裏的有我、我姊和一個不相識的男居民,穿藍衣、戴眼鏡的。我們的升降機門快要關門的時候,剛才的可疑少年和另一個可疑少年貌似不懷好意的衝了進來,但進來之後又好像當我們不存在的樣子,在升降機上升時,他們就蹲下來,把帶著的一堆疑似將要用來犯案的道具攤在地上點算,感覺很危險,這時我看看升降機的鍵盤,從亮了紅燈的數字鍵來看,23是不相識的男居民按下,25是我(現實上也住25層,不過環境不同),而他們要去的是19層。(總之,19、23和25也是我家常用升降機控制盤有的數字鍵)
可能夢裏本來就標籤了那兩個人是賊吧…他們走出升降機後,我們沒有馬上按關門,短短幾秒之後便聽到他們試圖解開某戶閘鎖的聲音(聲音在右方),我們三人在著急,應該要喝止他們還是報警。這時,升降機門外左邊多了兩個瞇之男士,但我還不清楚他們是「好人」還是「壞人」,他們沒有說話,只是突然走過來出現而已,在混亂之中,我在想「快點有個警察來就好了」,結果馬上就有個穿黑色制服(那是冬裝,夢中和現實都是夏季…)、戴金絲眼鏡的警察從升降機門外的右邊進來了。奇怪的是…為什麼是右邊呢?我也不清楚。總之,直覺告訴他是「好人」,但給人非常不可靠的感覺。他的制服跟現實的有一點點不同。
夢到這裏就醒了。
這是第一次有個夢可以讓我recall這麼多細節出來,所以覺得不記錄下來有點可惜,雖然暫時都想不到這可以啟發我任何東西。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自由與責任的探討(節錄)
今天在練琴後番家途中,在地鐵車廂裏突然有點氣促缺氧的感覺,大概是幾乎中暑了。
看到《我要做特首》其中一集,胡恩威介紹的書,不過我本來在書店見到時就已經想看了。
有一段關於自由與公民義任的探討,甚有味道,現節錄下來︰
------------
近年來,美國社經條件最優越的年輕人都不選擇從軍。最近有一本講美軍階級組成的書,書名就取得很傳神︰《擅離職守》(AWOL, absent without leave的縮寫),講的就是上層階級在軍職中不可原諒的缺席。普林斯頓大學1956年的750名應屆畢業生中,多達450人在畢業後從軍。2006年的應屆畢業生有1108人,只有9人從軍。其他名校甚至還有國會議員第二代也差不多。只有2%的國會議員有子女從事軍職。
紐約市哈林區選出的民主黨籍眾議員蘭格爾(Charles Rangel)是受過勳的韓戰老兵,他覺得很不公平,極力呼籲恢復徵兵。他2006年在《紐約每日新聞報》中撰文︰「只要美軍還要赴海外打仗一天,百姓就應該有人人都無法倖免的心理準備,而不僅是那些被豐厚薪餉和退伍後學費補助所誘的經濟弱勢。」他指出,在紐約市,「兵源不成比例都來自弱勢的情況十分明顯。2004年,紐約市70%的志願役是非裔或拉美裔,都出身低收入社群。」
蘭格爾反對伊拉克戰爭,認為倘使決策者的孩子也必須上戰場,美國絕不可能發動戰爭。他還認為,由於人民的機會太不均等,市場分配兵役對選擇最少的族群太不公平︰
為美國在伊拉克執干戈絕大多數男女,都是大都市貧民窟或偏遠窮鄉的子弟。在那種地方,四萬美元入五金以及數千美元的升學補助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付得起大學學費的人對這可能致命的金錢誘因根本不屑一顧。
.....請注意,這種反對理由反對的並不是募兵制本身,它只反對在貧富差距夠大的社會中實施募兵制。一旦貧富差距縮小,反對理由就沒有了。不妨想像一個完全平等的社會,人人教育機會均等。在這種社會裏,誰也不能抱怨入伍選擇是受到經濟需求的不公平施壓,因此不夠自由。
...........歷史學家甘乃迪(David M. Kennedy)........主張「當今美軍在很多方面都很像傭兵」,傭兵就是拿薪餉的專業軍隊,與需要它幫忙打仗的社會相當隔閡。甘乃迪無意貶低入伍美軍的動機。他只是擔心,僱用少數同胞去為全民打仗,等於是放過其他人的應盡之責。這樣會切斷多數民主公民和出戰官兵之間的關連,儘管出戰是以全民名義。
......「在人口佔比上,今天的現役美軍大約只是打贏二戰時的4%。」這讓決策者可以輕易把國家帶入戰爭,卻無需取得廣泛堅定的全民同意。「如今,有史以來最強的軍隊可以憑全民之名,被送去戰場,全民卻絲毫不覺痛癢。」募兵制免除了多數人民的共赴國難之責。雖然有人覺得這是優點,這種自外於分擔犧牲的免責權卻必須付出腐蝕政治責任的代價︰
絕大多數的美國人完全不必曝露在兵役風險之下,他們等於已經花錢請某些最勢同胞,幫忙處理大家的最危險事務,而多數人本身則能毫髮無傷又心無旁騖地過自己的日子。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鏗鏘集︰回歸十四年
因為之前追看過幾集胡恩威的<<我要做特首>>覺得不錯,於是也有看近期ATV的星期日在放的<<東宮
西宮>>,有些地方老實說有點悶,但有些環節也真的很好笑,不過,雖說廣告上標榜這節目是"政治喜劇",有些笑位在笑了之後,卻是加深了一些
對現況的鬱悶。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好多忽悠
這一年內令人煩擾的新聞真多(寫完這篇後,也想起了一罈死水其實也不好,所以只是中性的抱怨而已,沒有其他意思)…首先是為數不少的人憤怒卻向弱者
抽刃,煩擾多時的新移民應否得到關愛基金的六千元、關愛基金運作的細節,後至高官及原居民的僭建問題,都是一些得到過份注意和討論的細節,某些報紙和坊間
還有一些無限上綱和造成分化的小孩式指罵,而背更人們早就提出來的其他問題根部,就老是被這些枝節蓋過注意力。
而最近政府做的一串事、某些官員和立法會議員說的話,令我覺得七一不出來,就好像往自己的額頭貼上"嗨,我是又聾又盲,而且沒有感覺"的貼紙。
我
以前一直都只是覺得這屆政府的決策者們只是因為"不識民間疾苦"和"盲目信奉獅子山下精神"、難以亦沒有膽量擺脫目前依附商界的運作精神,才有如此政策,
但這次推出遞補機制方案的手法和言詞,卻要顯示出這個政府以意氣及迴避讓中央尷尬和不悅的因素凌駕於基本的政府運作原則,這個政府真的可悲到我難以再對餘
下任期的作風投放任何期望,亂來的事肯定陸續有來。(p.s.
上年的變相"五區公投",我個人立場是不置可否,但我可不想在這情況下"被代表"而給政府背書)
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窮.想像
蘋果日報訪問︰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90719&sec_id=4104&subsec=15333&art_id=13005073
借用訪問中的一句︰「外界人,甚至扶貧工作者,以為自己受過教育,擁有資源,就有權掌管窮人生命,按自己嘅想法改變窮人嘅生活方式,以為農民又蠢又食古不化。」
文字淺白而對思想訓練的價值甚高,不是訓練"思考能力",而是反思作為城市人一堆習以為常的價值觀和概念,其實是不是只屬一堆偏見和沒有根據的想法而已。這書便揭露了很多城市人對"文明"的定義的專橫、對"貧窮"人士有太多生於無知的偏見,進而老是以"搬來我們這套就一定好了"的傲慢,結果有些"大路"的扶窮項目是幫倒忙,有些政府由上而下式的"發展"政策,甚至因為設計時不符本地環境的條件,破壞了當地生態和經濟根本,轉頭又以刻板印象,歸咎於當地人的懶惰和愚蠢。
我想起2009年的新疆事件,本地傳媒普遍都只採取官方的立場報導,坊間評論也沒有太多敢公然質疑這種propaganda,跟作者談到,也覺得這是漢族沙文主義。我偶然聽/見到一些友人那些民族主義論調(e.g. 他們窮因為他們懶、是漢人帶來經濟改善還不知足,etc),我都會一肚子火,覺得很明顯只是偏見,卻沒有實際論據和口才可以反駁(我生氣時是張口結舌的),幸好有這本書,作者的親身觀察,可以在社會、環境和經濟角度,打破這些偏見。
寫到這裏好睏好想睡(零晨一點)…簡介一下書中某些很值得深思的例子︰
主流價值觀會覺得住在石屎蓋的房子才是基本生活標準和文明的進步,所以政府花很多錢蓋了一列石屎房,但蓋好了卻沒有人住,因為在當地住石屎房是會又濕又冷,而傳統的木房子可以保暖和吸濕。
城市人常看一些片段和照片,看見少數民族好像沒有忙碌的樣子,根本就沒有了解他們的生活模式背後的因素,就說他們懶所以窮,又覺得種田的人比放牧的人文明。例如有個在蒙古幾代的漢人家庭細說祖先歷史,他們本來也種田,因為感覺比較有故定的收入,但發現那裡的土壤根本不適合種田,就改為跟蒙古人一起放牧,已經幾代了。作者翻查歷史,發現蒙古人在古代也曾嘗試種田,但也發現放牧才是較好的維生方法,才維持了這麼多年。
政府跟某大誇國咖啡公司達成協議,認為咖啡豆是高利潤作物,下令村民改種咖啡豆,可是咖啡豆的價格是跟國際市場掛鉤,農民的收入反而變得沒有保障。(這個跟巧克力禍心一書裏提到的可可豆市場也是差不多,誇國公司在大多情況是不願意跟農民定下任何未來價格協議的)
中國有很多地方正在沙漠化,未來又可能面對糧食危機,本來一些適合務農的地區,兒童們在跟家人工作時可以學習到其農業知識,但扶貧項目老是以把兒童拉到學校學習城市人的課程為優先(甚至有些學者認為要把更多人口吸進城市),變成他們不會耕田,入城打工的競爭力又不及本地人,至於本來可以發展的農業,其專科知識竟然只在城裏的大學才學得到。 (不是否定讀書,而是其課程內容和對"學習"的標準的問題)
所謂的西部大開發,引入的漢人資金用來蓋礦場、酒店、人工景點等,總是在買地和擴張時,趕走了居民令他們失去生計,而建築結構亦破壞了生態,傷害了以土地為生的農民、牧民的經濟基礎,這反而加深了種族隔膜。
因為言語、地理和生活模式也不同,連學校裏也以漢語為授課語言,變成少數民族跟主流漢族的交流有某種隔膜,變成老是聽到"中國人就是黃皮膚、黑頭髮"的論調,在這論調中,少數民族變成隱形了,而他們被形容的時候,卻是被演繹多於自我表述。
剛剛在YOUTUBE見到,這是作者的訪問影片之一︰http://youtu.be/owUqgRQTF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