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我是不是真的是一個xx、yy的人?"這種問題,要是別人回答後又要反駁和反擊的話,不如就不要問好了嘛…
這幾天頭腦很懶(今天也感覺腦部只有60%的功能),連玩腦遊戲的表現也差了一截。這兩天排編電影節的時間表也花光了我的腦能量,是幸也是不幸,今年的電影比較有趣,所以要考慮的撞時間、地點問題也較煩。
財政預算案,我有每一頁都看過,電視問答大會也看了,電台也聽了,不過除了一些故有的範圍加錢,以及一些以前用過的一次性寬免和給予(就是不喜歡派錢這個字,容易打亂討論的方向),不能說沒有承擔(如醫療和教育的加碼是比較高幅度的),但上年所說︰"發現不能單依賴金融業,要發展新產業來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個點子,這年隻字未提怎樣支持新產業。當然…除了成立什麼基金之外,要是施政報告沒有提出政策方針,很難找位給錢…
另外一點比較為意的,就是輿論的反應,似乎一面倒傾向了"為什麼不退稅"、"退稅是不是會增加通漲"的範圍,dominated了大部份的注意力。基本上,有能力交稅的人都有某個水平的收入,雖然有大量被稱為中產的人也會因為租不了公屋又買不起單位的成為夾心階層,生活不是富裕,但比起要憂三餐的大量貧窮人士,他們的要求(退稅)也是有點道理,但在應吸收到的注意力比例上,感覺不是很好。
至於通漲的疑慮…個人愚見︰其實會不會加劇通漲不是重點,而是所花的錢的效應能否在target groups上有大到蓋過通漲影響幅度的效果,這兩天便有些文章在討論通漲的成因其實有多種。如果硬要說派錢這個字,又會令人以為是沒有選擇性地人人有份,然後掉進其他枝節的沉悶、絕望輪迴的論戰。所以我想說是選擇性給予、或者真的立一些措施是幫助低下階層會更好(當然那似乎也要施政報告先給一些空間)。如果單單地說通漲就是不好,那似乎會令人覺得連為了未來競爭力而做的基建項目的錢也不要花了的意思。
還有就是強積金戶口注入六千元,我難致可否,但有人提到以二百幾億換來那多年後的uncertain amount拿去做更有意義的即時措施可能更好、硬塞錢給保險公司和銀行賺的事,也是很值得思考。
腦袋混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