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貼文︰當中產也被發展

這是香港版地產界的INSIDE JOB…顯示了產權交易的訊息不透明、決定過程的黑箱作業,以及政府沒有盡責,亦不合理地沒有得到傳媒應有的注意。

----------------------

當中產也「被發展」︰私人屋苑的經濟政治學 (熊一豆)

原址︰http://www.inmediahk.net/當中產也「被發展」︰私人屋苑的經濟政治學

本月18日一早起來上網,被youtube一條短片嚇得愣住。驚心之一,畫面所見,一輛吊臂車吊著一個大鐵箱在空中晃動,而底下,竟有幾個人跟著吊臂走動,意圖阻攔鐵箱降落地面;訝異之二,阻止工程進行的並非行動力強的青年人,而是幾名主婦;震撼之三,現場是我居住了將近三十年的社區─香港第一個大型私人屋苑,美孚新邨。

小業主的憤怒︰求助無門 累積日久

現場為美孚第八期緊貼民居的一塊土地,原為埃克森美孚的石油氣庫,後石油氣庫搬走,空出來的土地,其規劃與發展均備受爭議。發展商欲於其上興建二、三十層高的大樓,但遭鄰近居民強烈反對,雙方爭持日久,問題一直未解決。如今居民正就該土地的發展進行司法覆核,於官司未有結果前,堅決反對地盤動工製造既定事實,但發展商則執意馬上動工,彼此緊張關係日漸升級。及至本月14日凌晨兩點,居民從夢中被巨大聲響驚醒,嚇然發現承建商趁夜深人靜,動用五輛工程車把建築物料運入地盤。居民發現後立即前往阻攔,其時四輛工程車已進入地盤,一名居民唯有馬上橫臥地盤門口,才成功阻止第五輛工程車駛入。

自那個凌晨開始,居民分批輪流日夜在地盤門口駐守,堅決不容許地盤動工。到了17日下午,工人仍執意開工,當時現場留守的多為退休人士與主婦。情急之下,數名主婦奮身攀爬鐵絲網進入地盤,衝到工程車前阻止吊臂工作,那段驚險萬象的短片就是這個情況下拍攝。

到底基於什麼原因,一群向來被認為最平和的中產、於一個最老牌的私人屋苑,竟然奮勇如「八十後」?純粹以「居民維護一己切身權益」這個理由,並不足以解釋為何一群上了年紀的老業主抵著夙風夜露也要看守地盤,更不能解釋那爆發力很強的直接行動。因為,那天凌晨臥倒地盤門口的居民,恰恰並非來自最直接受影響的民居,而是住在隔了一條私家路的毗鄰大廈。

我於是到現場去了解情況。工人停下工作,但召來警察,不過氣氛大致平靜,而留守的十多個街坊,正紛紛議論發展商給傳媒的聲明。「明明是抹黑,說我們肢體襲擊工人,我們只是攔住他們開工」「警察都站在他們那邊」「話工人受傷……我明明見到他們後來從救傷車下來,跑一百米咁快跑去公園那邊」「我們倒是有一位老街坊,太激動,血壓高到200,現在還在醫院」「今天凌晨,又是兩三點叫護衛員來開鎖,還好我們守在這裏,否則他們搬好物料,就會開工……」

這些話聽來熟悉,在受市區重建影響的舊街坊、遭逼遷的菜園村村民口中,都聽過,只是出現在自己最熟悉的社區,反而覺著了些陌生。看著這群小業主從安逸有秩的生活軌道跌落,在寒風與微雨中忙這忙那、為未能掌控的下一刻盡可能籌謀……也看到他她們的生活如何被地盤工人的作息重新編排,有個太太說「我斬咗四餐叉燒,啲仔女開始投訴……」,另一個說「我而家要去湊孫先,轉頭返來」再一個說說笑笑忽而眼睛紅了「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這樣去爬鐵絲網」「返屋企睇番條片我先識驚……」。

看著他她們繼續坐守地盤,表面的平靜與疲憊底下,是累積日久的一種忿忿不平。與反對興建美孚新邨屏風樓工作小組(下稱工作小組)成員進行訪談,開始明白,這兩年來一次又一次的抗爭無效、求助無門,一次又一次對方的大動作小動作,都在逐層累積一眾小業主心中的憤怒。而多年來一直在這些中產小業主心中煽點怒火的,正是政府與大地產商。

政府背棄承諾︰商贏民輸

說來諷刺,今天的連場惡夢,竟要從十多年前的一個「美好願境」講起。現時涉及爭拗的這塊土地,過往為埃克森美孚的石油氣庫。1996年,港府聲稱出於為居民安全著想,屬意埃克森把石油氣庫搬離美孚民居,並經當時行政局通過用「以地換地」的方式解決搬遷問題。這對居民而言當然是好消息,及後石油氣庫果然搬離,居民滿以為該塊土地已為政府所有,甚至期盼樓下或會多一個公園。

怎料,到了1999年,惡夢開始。從深水埗區議會傳來消息,該塊土地將用作興建新樓。如夢初醒的居民才去各政府部門打聽消息,百般查詢下,始得知原來「以地換地」的方案不獲美孚石油接納,土地仍為石油公司所擁有,並將興建新樓。

只是,怪事日日有,港府特別多。按常理,假若「以地換地」的談判拉倒,那麼石油氣庫照理應該仍存於上址,一切照舊。可是,政府卻另外賣了一塊地予埃克森美孚作石油氣庫新址,於是「以地換地」拉倒的結果,竟然是埃克森擁有了兩幅土地。可是,這筆土地買賣的交易,卻繞過公開拍賣的程序,官與商如何談判、地賣了多少錢,至今仍是一個尚待交代的謎。然而,僅從結果評核三方利益得失,政府由拿出一塊地去交換變成賣出一塊地,當然有土地收益;石油公司出一筆錢 (公眾不知的金額)移走氣庫,卻可以把屋苑的剩餘地積比率轉移到上址發展高樓,算盤怎打都是一筆好買賣,尤其官商就換地談判的時期,正值本港樓市瘋狂顛峰,石油公司應該要比居民更渴求搬走石油氣庫,為日後「發展」清除障礙。官商皆有所得益,唯獨居民支付代價,石油氣庫變貼面口罩高樓,生活質素沒有變好反而更壞,並且從頭到尾被蒙在鼓裏、排拒於社區規劃之外。

但居民的憤怒並不止於此,更令他們怒火中燒的,是政府對於沒有就換地方案失敗知會居民、沒有就其他方案諮詢居民,所給的回應。根據2004年立會紀錄西九龍地政專員陳佩儀的供詞︰「由於『以地換地』的方案不獲美孚石油接納,政府便繼續與美孚石油商討其他可行方案,而並沒有特別就『以地換地』的建議失敗一事諮詢區議會。她(陳佩儀)解釋,當時政府的焦點是盡快將該可能對居民構成危險的石油氣貯存庫遷離。她推測當時美孚區內的物業發展計劃已全部完成,整區能應用的地積比率大概亦已用盡,所以政府不能肯定區內仍否會有新的物業發展。」

一句「推測」與「不能肯定」就把政府當初的承諾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然而這個「大概用盡」的「推測」,並非建基於任何客觀數據或理據,只是「純屬個人對當時的推測」(摘自陳佩儀回覆王德全議員的查詢)。

工作小組召集人葉少舟忿然道︰「政府怎可能不知道發展商刻意保留塊地是用來起樓?如果你諮詢,我們或寧可選擇讓石油氣庫繼續存在,那只是一小塊地,並不能貯存很多石油氣,並且是一早已知的,現在搬走石油氣庫卻換來屏風樓,我們的生活質素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變得更差。」

官與商先有謎一般的「換地變賣地」方案,後有官員如此草率與兒戲的回應,始作俑地造就了今天美孚八期地盤的爭拗,但如今卻置身事外,任由一眾小業主與地產商衝突不斷、險象頻生。

地產商分身有術︰行人路、馬路也被發展掉

不過,繼政府之後,居民又再度被大業主出賣。2009年有小業主到田土廳查察,嚇然發現原來石油氣庫舊址外圍的三邊行人路與半條馬路,均被管理公司匯秀企業以一百五十萬賣予現在發展相關土地的祥達發展。行人路與馬路,一向由小業主支付管理費以保養與維修,而且,居民每天都要使用相關路段,怎可能被納入地盤,任由地產商拿去「發展」掉?﹗但當居民就此向管理公司質詢,匯秀則以物業發展由其他部門負責為由,拒絕正面回應,彷彿賣掉路段之後,一切已與他們無關。

但果真如此嗎?至此,有必要探究大業主、物業管理與發展公司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新世界發展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收購美孚新邨,並成立名為匯秀企業的物業管理公司管理整個屋苑。祥達發展則於2008年成立,其董事葉宏德和李穎賢乃高李葉律師行的合夥人,而該律師行則是新世界發展的其中一個顧問。祥達成立後,埃克森美孚與匯秀先後把原石油氣庫土地以及周邊的三條行人路與半條馬路,賣予該公司發展。但當一眾小業主就相關地皮向新世界發展詢問時,對方以保密協議為由,拒絕透露埃克森美孚、新世界與祥達三者之間的關係。

這兩年周旋在各政府部門與發展商之間,一眾小業主就如在一堆黑箱之間來回碰撞,有冤無路訴、有理無人睬。明明是極不合情理的事,但總輕易被一句「發展商有權」、「合法行為」就全盤擋回。也就是這種不合理,燒燃了中產的怒火,把他們推上街頭、導向行動。

但所謂「法例」者不外政治,法律條文既可善亦可惡,與民為善者存之、為惡者去之,才是社會進步之道。反照當下,地產獨大、政策傾斜,堂堂法例之下,竟容許發展商把地盤築到別人家門前、把使用中的道路也一併發展掉,根本未能保障市民大眾的應有權益。香港是時候重新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並召喚一套新的關於土地發展的論述。置於新論述正中的,應該是居民對社區規劃的參與權,以及把居民生活質素直接納入發展效益評核的思維。發展,從來都不應建基於犧牲部份人的權益之上,更不能以法例之名,將別人的犧牲合理化。

(刪減版刊《明報》2011.03.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