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playing those mind games together, Pushing barriers, planting seeds, Playing the mind guerilla, Chanting the Mantra peace on earth, We all been playing mind games forever"-John Lennon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HKIFF: Inside Job
今天在有很多腸氣的狀況下看此片,所以投入度只有75%左右。不過,我還是覺得很值得看及推薦。
http://www.bbc.co.uk/news/business-11642430& lt;br>
其實目前已經有不少經濟學家、whistle blower寫的書說明過金融海嘯、次按、衍生性金融產品、政府如何進一步放寬監管的緣由和災難性後果,但這片子的好處除了是在短時間內大包圍地講述了前因後果和各方的問題所在外,亦有新的角度和元素,就是和那些始作俑者的訪問及播放聽證會時那些人的嘴臉和態度,是如何地沒有悔意,在這方面表現了金融業高層的根本人格問題,以及金融業界的敗壞風氣,引用這篇訪問,導演說︰
"I think it's important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role that the political system played and the role that academia played."
"Even in my private and off-the-record conversations with financial executives I've not encountered a single honest expression of remorse or shame or guilt.
並非只有針對個人的指控,它還配合整理了一些數據和事件,顯示出事情(衍生性金融產品的誕生、金融監管的寬鬆化、放寬槓桿比率等等)是如何一步步被有勢力的金融業者串連起來推動,即使有不少人看出危險的潛在性並向政府或相關監管機構提出,仍然被那一拙人在多種途徑壓下反對聲音,使他們心中的計劃得以實現,可見今日的局面,並不是意外,而是一連串故意的行意造成的必然結果。例如相關的監管機構大部份都是金融業者過來人,更有不少是通過了有利的法案之後辭官回去老本行當受益者,本片後期也指出本來參選總統時猛力批評金融業界的奧巴馬,到頭來也是找回上屆政府的人,也就是始作俑者,去監管金融業。那些人在遊說業(lobbying在美國是很大的行業)大灑金錢,以影響公眾、政府和議員的想法,甚至原來學術界,即是那些主張市場萬能的經濟學者,有不少都是收受相關的機構的高額稿費去寫有益他們政策主張的論文,例如"CDO可以穩定市場、監管有害市場"結論的學術文章,這違反了學術思想不受企業利益染指的原則。至於那些始作俑者中的頭頭、大學教授等等,不是被訪問問到惱羞成怒、前言不對後語、支吾其詞,就是乾脆完全不接受訪問。這片子比較獨到的也就是在訪問裏,顯示了那些人是如何的厚臉皮。
除了集中於2008金融海嘯的前因後果,也基本地描述了一些金融業者的行業人格問題,例如行業風氣只著重短期個人利益,而不顧社會後果,例如像是那些CDO還會被其他機構包成CDO 再賣,所以持有第一層CDO的人不會管最終本來借貸的人是否真的能還款,因為第二層向他們買的人已把一些風險帶走了,而AIG提供信貨違約掉期會給虧本的 CDO賠償,就更令賣CDO的人沒有顧慮。更離譜的是,每當有"大到不能倒"的企業要倒下時,是政府出錢,由納稅人付出代價,但始作俑者還要按本來合約得到巨額獎金。
有播放一些對某大銀行、對沖基金的高層在聽證會被質問︰翻查你們的內部電郵記錄,明明私下覺得某某產品是"Piece of shit"和"Crap",為什麼還要下令向客戶大力推銷它?
那些人還是一臉無所謂的樣子,解釋一堆無稜兩可的話。
片中又有提出,華爾街那些分析師的話,行內人都知道不可信,並有共識是︰有時某些大行的行為和他們本身想的是相反,大量持入某股票,並非真的一定是因為看好它,而是想釣更多買家抬價再賣掉,或是對沖賺差額而已。又以Enron為例,它破產前一直都有很高的信貸評級,其實是很多大銀行和會計師行、評級機構的串連造假,它們最後只是隨便賠個幾億收場。在2008事件的聽證會中,某著名評級機構因為給Freddie Mac、Fanny Mae、雷曼甚至已被分包多層的CDO等給AA和AAA而被質問,他們的律師竟說那只是業者的"意見",投資者不應該以他們的意見作準。以評級、評估為專業的人員,竟可說這樣的話。這顯示金融業界所牽涉的各行各業,很多人都沒有應有的專業道德,而發佈這些大公司的報告和認可,其文件和數據處理一定牽涉大量人手,很多人都是在知情下這樣做,這正是其恐怖之處。
雖然香港的那些牽及金融業的跨國公司不是總部,但我暫時從公事上接觸過的banker和銀行職員,對施加於客戶的不平等政策的查詢時,那解釋的態度和用詞(雖不是金融,但主要是關於費用、私自修改客戶的指令和對我老闆的誘導性遊說)、那種理所當然的感覺,很令我厭惡。(我強調不是針對所有業者,這應該視否部門和個別企業文化)
我想這大概就是"人與人間的信任破產"了。
如果要說什麼不足,那就是沒有提及個別小市民的貪念令他們以為財富真的可以無中生有,以及全片有些重要論點帶得太快等等,不過,我覺得這是導演自己的取捨意向。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