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去銘茶之後又感到一點不妥,考慮到要乘搭地鐵由大窩口到太古那麼遠,又服藥了。然後……可能因為太迷糊,轉港島線時搭了回程車,結果浪費了大約半小時…錯過了頭十五分鐘才入場…
結尾時見到一句This film is dedicated to Mr Jeon Seung-Chul who passed away in 2008,回家查找到了一篇訪問,原來這算是半真人真事改編,由一些當事者(從北韓逃亡的人)的經歷拼湊出來的故事。
http://koreafilm.ro/blog/2010/12/interview-with-mr-park-jung-bun-director-of-%E2%80%9Cthe-journals-of-musan%E2%80%9D/
http://www.hkiff.org.hk/chi/film/title/35161-the-journals-of-musan.html
--------------------
漏掉了前面的15分鐘。從片子裏見到,主角只是一個單純的人,但不懂一些現代社會共識(包括何時虛偽、以及談話的禮儀等等),弄致經常碰壁。唯一的熟人同鄉卻在幹非法勾當,所以也不是一個適當可傾訴的朋友,沒有social network幫助之下,受盡白眼,也有人刻意迴避他,不過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又只會當他是"欠缺適應力"而已,他只能以沉默和發怪脾氣來應付。
導演除了是想要表達社會對這些人如何涼薄,我也感覺到,南韓政府雖有給那些逃亡者上一些字幕裏叫"anti-communism courses",也給他們一個正式的身份証號碼,但缺乏一些入世的支援。
----------------------------
雖然情況比較不同,但我也覺得本港對新移民的歧視,對很多人來說,實在理所當然到像共識一樣…一方面,國民教育令人們可以激昂地說"以身為中國人自豪",中國在經濟、國力、外交上的表現讓他們沾光一下,另一方面,又意識上以"沒有貢獻"把新移民排斥於基本福利外,簡直是到了右派份子的地步,可是右派得來又有些許精神分裂。至於那個"沒有貢獻"的概念何來,又是一堆把符合Stereotype的例子無限放大當成大多數,但那些幹著低收入工種的新移民們卻拋諸腦後。雖然近期確是多了些年青人覺醒了香港的經濟結構問題(如地產霸權、世代論),但我見到不少認識的人,話題只要回到這些新移民,刻板印象又再成為他們眼中的樑木,把相當數量同是有工作但收入不足、甚至因為教育機會不平等的下代新移民,明明也會促成一些社會結構問題的延續,卻又以"弱肉強食"、"我們本來都是這樣靠自己"這些他們本來所反抗的"地產霸權、上世代經濟班主"所喜歡的難以辯論的論調,同樣是只講意志力而不講遠景。(在此,主流報章也在加鹽加醋)
除了追求政府要有長遠而有承擔的政策,如果不先從自己的內心改革,不從自己改變,怎麼能期望政府可以做到?社會的人涼薄,政府也較難在掌握民情時感受什麼是人情味。
有點題外話,在上一集窮富翁大作戰,那個"窮富翁"說平時常常見到老人拾紙皮,但習以為常到沒有什麼聯想了,但體驗了一天才感到,原來貢獻社會一輩子的老人家晚年要拾紙皮過活這事其實很荒謬。
我覺得我們還有不少習以為常但其實荒謬的事情,所以必須要留意,並不要被無奈感打倒(太多木頭人的無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