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playing those mind games together, Pushing barriers, planting seeds, Playing the mind guerilla, Chanting the Mantra peace on earth, We all been playing mind games forever"-John Lennon
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一個人即使活得平凡,不卑不亢,一直做自己相信的事,便是浪漫。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Hungry for Change》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節錄︰觀眾效應、向他人陳述相對於自我思考的優點
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龍珠Z︰神與神、《Willful Blindness》
孤高的比達的形象啊…
大概悟空若每次都要遇強越強便會沒有新鮮感,所以這次最後認輸了反而較有意思吧。
小挑骨頭︰杜拉格斯和悟天竟然完全沒有長高,推想布歐十年後妹妹4歲時他已經是成人臉,而悟飯女兒只比她年長1-2年的情況推斷,他們應該都要有副青少年臉才對啊。
-------------------
《Willful Blindness》
<Willful Blindness> 中文書名譯得很譁眾取寵,但內容不錯。眾多大型機構詐騙、官商勾結導致的政策錯誤,甚至被談到爛掉的2008金融海嘯,已經不乏書本談到貪婪作為罪魁禍首的角度,但這些事情由決定方向(高層)到訂定政策(中層)到執行(底層),參與者有成千上萬,在出事前,並不是真的沒有人能看到問題。本書針對現有一些普偏被接受卻又會促成思考盲點的企業和社會文化,以人類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剖析從眾壓力、眼不見為淨、駝鳥心態等人性弱點在面對今日形勢的危險性。並不是那些「站在山上指責世人的愚弱無知」的態度,而引用了過去多個事件和一些心理學、腦神經方面的實驗,證明不少那些人性弱點其實超出了道德的層面,除了前面提到的,還有例如人們傾向結交跟自己相似的朋友、相同看法的人在討論後會造成比之前更排斥其他看法等等,看到了那些難以避免的弱點後(不一定是缺點,但要知道它的弱點),可以多注意和設法減少它的壞處,可與Dan Ariely的《The Honest Truth About Dishonesty》互相呼應。
一個馬上想到的例子便是Facebook裏人們評論時政的迴音效應…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書展2013
以為上年成功只買兩本書,今年應該也可以輕鬆走完,結果又成了買書強迫症病患。
被本月到的雜誌卡住,所以未能開始看,很想馬上就要開始看的是這幾本︰
星期日去了兩個講座。
1. 雲海古文明之旅
一開始不少時間花了在他跟fans間外人(我)難以理解的對話…
正題是他在車臣旅遊的經歷。
重點(只轉述和筆錄,考證的部份以後再算)︰據他說高加索區的古蹟歷史非常久遠,而且發現當地神話的人名和角色跟希臘神話非常相似,然而他們神話的可追溯起源時間點比希臘還要早,所以研究「西方」文明起源地應該要多點從這裏著手。又,某台的「烽火節目」以前曾事先張揚會去這「很危險」的地方,結果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行政上如何進去而沒有進入。雲海表示車臣現在早就從戰火後修復得很好,破建築也看不到,並因為普京的大力支持重建,令當地人對普京的個人崇拜很誇張,經常看到他的人像和海報(嗯…)。有幾個自稱是旅社職員的人跟著他們團,後來一問之下才承認他們其實是車臣外交部的職員(車臣目前是俄羅斯聯邦成員,但在內政上又高度自治,所以有自己的外交部),因為這是第一次有中國人的旅行團到訪,所以他們隆重其事。此外,因為中國人到訪在當地也是很轟動,所以每天都有當地新聞採訪人員跟蹤…
2. Like大過天?受眾主導時代 (梁文道、劉細良)
也有相當一段時間,台上二人頗'hard sell'他們的主場新聞網,另外以傳媒的反面教材例子上,蘋果被點名不少次。
重點︰劉認為,主要是因為形式所限(字數、屏幕等),能夠被推到多人看的,通常都是簡短而吸引眼球的,那些需要更花點心思去消化的新聞、報導,就會被這眾多人所推的新聞充淡,做成新聞的細碎化,缺乏一些整體的分析。所舉其中一例是斯諾登事件,傳媒覆蓋很快就沒了影,他表示現在香港人可能也不太知道跟自己有什麼關係(然後又sell了說看主場新聞就有些分析,不過倒也真的)。梁表示這也可能造成受眾變得被這些眾多新聞充斥腦海,忽略跟他們有貼身和實際的影響而必須知道的事(例子為新界東北發展的細節),引述他的話是受眾的「wants和needs未必一樣」。另外,二人也同意類似facebook之類能鼓勵物以類聚的平台,在圈子之間,因為圈子內的人複數轉發同一則新聞、同一類見解而同時又更少見到其他意見,在心理上,用家可能對實情的評估和普遍市民對那件事的看法的預估上,會被圈子內的迴音巨大化,而跟現實的情況有很大落差,即是說影響一個人對實情的評估。劉認為將來的發展是因為更多人可以自己製造內容了,所以會發展成很多小眾的平台,像壟斷電視台或傳統報業將會式微,而梁反而認為傳統傳媒仍有一定優勢,如財力和人力等,令他們(如有心的話),仍可做到小眾平台難以做到的高層次的東西(如新聞和劇集)。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The Honest Truth about Dishonesty
好有趣,比<Upside of Irrationality>好看,驚喜度不低於<Predictably Irrational>。以逐步改變條件的實驗找出人在什麼條件下會不知不覺地進入另一個state of mind,覺得作弊是可以/甚至作弊不是問題的(如self signaling),又會在什麼條件下由小作弊變大作弊。嘗試點出除了理性的利益計算外,還有什麼簡單的環境和人際因素會在心理上影響一個人的道德判斷。
有很多不算是「驚世大發現」,但卻都值得細味,或為此研究下去,例如︰
Cheating yourself: 「證書」或有榮譽證明效果的東西,會讓人即使明知自己未必deserve it,也會高估自己
Fudge factors: 在同樣的利益回報條件下,某些小關卡卻可以讓作弊/行騙者心裏更好過,而加大作弊的程度(算是<Predictably Irrational>裏,代幣兌錢跟直接拿回報的作弊率比較實驗的進一步探討)
Self Signaling︰即使明知某些環境和選擇不是自己意願,但那些被選擇的東西被socially symbolized的標籤和思維,卻會影響自己的作弊意願甚至看其他人的態度
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六四.24
因為一些原因,今年決定自己一個人去。
那些「太亂不清楚誰對誰錯」、「大家也有錯」、「血前看」、「中國不能亂」等每年出現的質疑背後的邏輯,以前我都回應過了,再回應也悶了。簡單地說,人們怎樣看待歷史的態度,會反映在他們怎樣看待和回應今天社會不公義的態度。
今年,事前社會上有不少較新鮮的爭論。儘管有人擔憂是否做成分化,但我覺得,被持續以新觀點挑戰時,為了回應論點而反覆思考,其實有助弄清楚自己追求的理念是什麼,也算是有意無意深化了人們思考自己為了什麼而行動。至於那些關注點根本就不放在這集會主題上的人,不勸也罷,某些著名人士事後在FB上對所有參與者侮辱性的言論,不理也罷。至於另外有人發起在尖沙咀悼念,我覺得是好的,因為我也大約同意「為什麼一定是支聯會搞的才去」和「為什麼一定是那些人去獻花」的質疑,只要不失其象徵性和莊重就可以,出來仍比在家好,因為要象徵性顯示大家的決心和要求,這的確是有目的地要做給人看的。
在點著蠟燭後大概只唱了一兩首歌,開始有大風和微雨,燭光熄滅了,再點,然後大約八點,突然下起大雨,最初幾分鐘,大家還坐在地上蜷縮著,盡量遮蓋自己和隨身物品,可是雨越下越大,還吹了大風,地上開始積水,眾人唯有站起來,旁邊一位跟朋友來的女生,因為傘不夠用,跑來我的縮骨遮下(摺疊傘),這時橫風橫雨和打雷,除了臉和頭髮外幾乎全身都濕了,吹著風,有點發寒。間歇性,有不同方向的人叫口號「平反六四,永不放棄」,幾分鐘後,開始有人清唱「自由花」,於是眾人便和唱。沒有按照原定的所有程序進行,大約九點,便提早完結了。回家路上,因為全身都是濕的,特別怕吹到冷氣。
回到家上網,見到從高空往下拍攝人群的照片,雖不是密麻麻的燭海,卻是彩色的傘海,加上雨點,效果同樣震撼。不過,有人貼出了一些「驕傲」之類字眼的帖子和圖片,我倒是不太同意,如果因為下雨就離開,那不過是表示自己的信念不夠強,留下是為了表達一個訊息(我說過這是有目的地要做給人看的),再者,借用網友的話,89年香港市民在八號風球下遊行,在北京的市民面對槍林彈雨,這實在不算什麼。
今年場內派發的嶺大64特刊值得推薦(但是好像沒有網絡版),內容不是單調的聲討文,而是不同的資料和訪問,有助深化了解當時形勢(如忽略了工人的參與和他們面對的打壓,還有前亞洲電視陳潤芝的訪問)和更立體地看現今中國社會的面貎。
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HKIFF 2013(三): NO
簡介︰推翻民選總統Allende的皮諾切特獨裁十幾年後「礙於國際壓力」下舉行公投以表決是否讓他繼續連任,民間一般都覺得政府有能力主導甚至投票意向,有點覺得「投反對都嘥氣」,但亦有相當多的人覺得雖然是不太自由,但在獨裁之下經濟的確有改善,不想有太大改變,又帶一點恐共/恐社會主義情意結(畢竟仍是冷戰時代尾聲)。這些大概想法在香港並不陌生吧。
為了做出表面的公平假象,政府容許反方陣營跟正方一樣,有對等的電視廣告時間,於是這公關戰便開始。
一個反對派人士(片中也有交代謠傳說他是受共產黨資助)找了Rene這廣告製作人幫忙,當然還有其他行家、演員和藝術家等等,連吵架也演得入肉。
反方論點︰反獨裁、讓被消失被殺的人沉冤得雪、平反XX、貧富懸殊(據說有40%人口在貧窮線以下)
正方論點︰經濟發展成果不可中途而廢、穩定至上、恐共、承諾改善
而片中Rene跟其他製作人爭吵時的主因在於他不同意論述得太沉重,這樣會很悶和不能吸引年青人的注意,覺得要多點建立在「迎接自由開放」的喜悅,以及那種自由奔放的氣氛。拍了最初的試片後,有些心裏有傷痕的人覺得Rene太不尊重死者,又有人說這是哪門子的「汽水廣告」,前妻也不同意他的風格。總之,妥協之後作出了平衡。
至於正方,本身就有政府的宣傳部和保安局做後盾,反方製作人被恐嚇是意料中事(不過片中說是因為他們的片子刺中了正方論點的痛處,令政府由自信滿滿don't give a shit的態度改為真正有所行動),甚至在他們把片子交到國營電視台後,聯員馬上交給正方,在出街前先讓他們看,好預早做準備。
簡單的感想︰故意弄成80年代仍是用錄影機時代的粗粒電視畫質,而且衣著和家具、電器等都是那時候的,加上有點搖晃的鏡頭,所以成功做到了模仿成實境紀錄片的效果。
這是我在網上找到,反方廣告的合輯。你應該不會想要看完,可以跳來看幾十秒,大概領會當時的風格。有些80年代的動作和音樂,不免有老土的感覺也難怪的。
雖然是遙遠國度廿幾年前的事,但有些東西,不免令人對照了今天的一些現象,例如的確有很多人是不想思考沉重的東西,而要以「正能量」式誘導(e.g.:過去的事就算了啦, etc)、還有較犬儒的人較容易接受恐X情意結等等,這是必須要面對的,有趣的倒是,現在的香港這種利益結構,談恐共/恐社會主義的人卻可以是兩種政見南轅北轍的人。
參考文章︰
HKIFF 2013 之 4:向政府說不︰Wordy的BLOG
周澄︰如何說不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HKIFF 2013(二)
(找不到英文字幕的trailer)
因為意大利人名很長而角色多且說話很快,追字幕有點辛苦,到全電影的三分一後附近才較捉摸到節奏。
60至70年代的意大利是左右意識型態鬥爭激烈之時(不是說現在沒有啦…),1969年12月12日在米蘭發生了一宗銀行炸彈襲擊事件,警方為了盡快有所交代,火速拘捕了當時較著名的無政府主義份子Giuseppe Pinelli,想迫他承認茦劃不果,又想迫他簽供詞紙指控另一同伴,然而Pino(簡稱)又信任那同伴,不願屈服,一名負責調查的警官Luigi Calabresi,事前曾接觸並調查過Pino,清楚他並不是鼓吹暴力之人,對警局下的迫供命令有所保留,怎知去自己房間小休回來審問室途中,聽見一聲巨響,其他幾名負責審問的同事說Pinelli「畏罪自殺」,從窗口跳下去了,C覺得很可疑,但是礙於上頭壓力下,跟上司及同事一起夾口供,應付記者和法院的提問和死因聆訊。
http://en.wikipedia.org/wiki/Piazza_Fontana_bombing
結案之後,雖然上司叫他別管,C卻感到不甘心,決定自己去追查真相。在3年間,調查了對當時輿論有很大影響的法西斯右翼人士的活動(他們事前已主張要收緊示威權利和福利,強硬對付左翼份子和無政府主義者,爆炸案後就更大幅宣揚左派的危險),以及分析兇案現場的炸藥成份,人證供詞(載兇手的的士司機),發現該炸藥成份來自二戰時美軍在意大利邊境的秘密基地,只有美國中情局和意大利Secret Service知道這基地,更發現那些法西斯組織右翼人士早已滲透政府的Secret Service,而且跟美國中情局有緊密關係,之前被暗殺(「被病死」)的總統亦極可能跟右派人士有衝突有關。C去找自己以前的上司談話,陳述自己的推測,認為是右翼組織故意製造這起事件,讓社會輿論讉責左派,以迫令政府進入緊急狀態(當時在政府高層間就有個爭吵要不要通過)以陣壓示威人士。上司沒有正面承認,但也沒否認,只叫他不要再碰這件事。不久後,這上司和C都被殺了。
片尾說最後法院判了發動炸彈襲擊的兩名右派組織份子有罪要坐監,但不久又被判無罪,很快就出獄了,至今關於此案仍然有不少相關文件是機密檔案。
C調查的過程和推測是根據一本書而拍的,要信多少可以自己決定。不過看過《經濟殺手的告白》這書,大致上,就算真有其事也毫不誇張。
Populaire
劇情不用多說,單純的喜劇,笑位很多,不錯看。
29+1
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HKIFF 2013: More than Honey
《More than Honey》/ 《沒有蜜蜂的日子》
http://www.hkiff.org.hk/chi/film/detail/37107-more-than-honey.html
導演Markus Imhoof一開始就引用愛因斯坦的名言︰「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那麼人類也最多只能活四年。」以此點出蜜蜂的安危跟我們是息息相關。
德國一個老蜂場場主Fred Jaggi,其蜂場至少已歷經三代,養蜂業和蜜蜂的生態跟他的家族史息息相關,眼見最近全球各地的蜜蜂數量正同時持續減少,連自己蜂場也受到影響,於是決定遊走世界各地,去找出究竟。
美國有很多農業都以超大型及集中的工業模式經營(即一塊大地上只種植單一作物,就是為了用大型機器噴灑化學殺蟲水和化肥及採收等工作,以節省人力和時間)。片中以加州的杏仁果園為例,一大片只有杏樹的土地,場主出入都要以小飛機代步,他表示這個農場的供應量是全球的90%左右。可是杏樹花也要授粉才能結果,在這個沒有生物多樣性又只有密集的杏樹的這塊地,只能靠工業養殖的蜜蜂進行授粉。美國有個生意是租蜂業,把蜜蜂養在箱子裏,會應客戶的需要,以大貨車把蜂巢連箱長途運送到該農場去待上一段日子,蜜蜂在那裡別無選擇,只能有什麼蜜採什麼蜜。不過,農場仍會定期在日間用機器噴灑農藥,蜂巢主人說就算蜜蜂沒有即時死去(可是鏡頭也拍到蜜蜂被噴死),化學物質仍然會附在蜜蜂的身體上和被吸收,並帶到巢去,直接影響整個巢和下一代的健康,雖然知道這樣,但無奈他無權干預農場的運作。每次要長途跋涉到第二個客戶的農場,都是至少連續幾日幾夜,蜜蜂被困在狹小的空間,而隨著地理環境改變的氣候變化會嚴重影響健康。蜂巢主人表示他已習慣了每次都有大量「損耗」,停車查看,蜂屍無數,有些巢(箱)更幾乎報廢,為了保住本錢,讓蜜蜂撐過旅程,就會把大量抗生素和化學藥物注入帶來的一箱糖水,給蜜蜂「叉電」。(所以牠們的蜜糖也是「加左料」)
拍攝隊也到過中國訪問,說因為過去幾十年曾大力催谷農產而大囇農藥,殺掉了大量蜜蜂,令現在很多農場都要以密集人力進行授粉,警號早就存在。
濫用抗生素和藥物會培育出強化病菌,在人類、禽鳥、豬牛間已發生了,蜜蜂亦不例外。全球的蜜蜂正被現代才有的傳染病和寄生蟲影響,而且會跨區傳染。一隻蜜蜂染了病菌或惹了寄生蟲回巢,便會全巢遭殃。老蜂場主Fred Jaggi在片中便因為發現有蜜蜂已染病,為了防止傳染,需要整巢燒燬。
人為干預蜜蜂的自然生態系統,亦是元兇之一。蜂農為了催俗產出,會在孵化期進行技術操作,令工蜂誤以為有很多蜂后,而拼命產出很多蜂王漿(royal jelly),又或會強行把蜂巢一分為二,再跨越半個地球速遞一隻交配過的蜂后過來,變成兩巢蜂,蜜蜂繁殖後代的基因演化,跟環境因素互動的連結被人為切開了。這種精細操作和養殖法,在業界已經見怪不怪,並形成了一個產業鏈。
早在殖民時期開始,跨洲的物種(家禽、掠食動物、蜂)互動曾造成某些物種的生態危機,如歐洲蜂VS美洲蜂,歐洲蜂VS澳洲蜂等,但最近有些非洲蜜蜂開始在南中美洲的野地和民居出現,雖然對某些民居造成滋擾,但有些大膽的養蜂人嘗試過馴養牠們,雖然野性高,但適應力極強,可以不用藥物協助而自行在野外採蜜。暫時不知道是危還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