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貼文︰我們都是蝗蟲

在一些議題的討論裏,越來越對"自強"為論點的指責很感冒…

總覺得那是有很多問題都迫切而複雜的世代裏,已經很要不得的懶惰思考態度(什麼都歸於個人因素)…不…不止懶惰,而是對改變中的社會沒有感知上的反應。

----------------

我們都是蝗蟲
作者︰區家麟
(可看原文的comments)

原來: http://aukalun.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9.html

香港是福地,這句話說得老掉牙。看歐豬五國為赤字頭痕,美國的天文數字國債,繼續朝宇宙深處進發,香港與澳門政府最近的煩惱是什麼?哎喲,用剩的錢太多,盈餘不知如何花,要想辦法派錢。這就是港澳街頭,近日很多人陰陰嘴笑的理由。

到 澳門的賭場逛一逛,就知道什麼叫「想窮都難」。有一次誤打誤撞闖進貴賓賭廳,滿場盡是戴金勞操普通話的同胞,桌面上的籌碼乃特別設計,厚厚長方形閃亮的玻 璃纖維,有如一道令牌般大小,每枚籌碼多少錢?走近一看,有十萬元的、有二十萬的。賭桌上堆滿籌碼,咬著煙的玩家振臂一堆,賭一鋪,一擲百萬金。親眼目 睹,只能默認自己是當代港燦。

澳 門財政收入,八成來自賭稅,一年八百億收進庫房,竟用剩四百多億,彈丸之地,面對堆積如山的金錢,你說怎麼辦?澳門的賭業,以家庭旅遊、會議展覽的形式來 包裝;香港的賭業,則以金融地產為主,以投資的外衣包裝,有完善法律保護,自由市場作基石,加上內地同胞無限量支持,令博彩行業歷久不衰。

幸福不是必然

香港政府派錢,「關愛」低下層,不少香港人上網上街痛罵新移民,冠名「蝗蟲」、小朋友叫「蟲卵」,指他們「不勞而獲」,其實我們應首先檢視一下自己。

論 不勞而獲,我們生下來,眼耳口鼻齊齊整整,懂得笑、懂得哭,能欣賞清朗藍天,能深呼吸一口新鮮空氣,這些都是不勞而獲。幸福不是必然的,我們安身於香港, 這可能是全世界治安最好的城市,有全中國最安全的奶粉、最自由的土壤;生活便捷,城市整潔,還享有相對便宜的醫療服務,我們做過什麼艱苦勞動,才享有今天 的福蔭?只不過機緣巧合阿媽生我在香港,再碰巧神州自閉數十年,令自由開放的香港「想窮都難」而已。

有 人會說,香港的財富,都是我們艱辛拼搏、努力不懈的成果啊。當然無錯,不過,拼搏不一定有成果,努力不一定有回報,付出與回報也不一定合乎比例。如果你生 在剛果,很拼搏很努力,你可能是一位每天帶領「童軍」在槍林彈雨下出生入死的軍閥小頭目;如果你生在菲律賓,很拼搏很努力,你的成就可能是大學畢業後到香 港當傭工三十年,得到僱主激賞,待你如家人一樣親切,然後當選本年度十大最佳菲傭。

因緣際會時勢所造

《獅 子山下》主旋律,近年聽得太多,開始令人打冷顫;每個朝代的統治者,皆要建立一套意識形態,方便管治。香港特區權貴,自由民主法治不敢掛在口邊;叫人愛國 愛黨愛港又怕政治不正確;「獅子山下」最好用,「拼博精神」一出,誰與爭鋒。每聞「獅子山下精神」,香港人點頭稱是,瞇起眼睛,懷緬光輝歲月;每見年輕人 吁嘆前路茫茫,或有人爭取福利,即群起而攻之「你不夠努力」、「我們都是這樣走過的」。

回 望昨天,香港人拼搏能夠有成果,除了自身努力,還賴天造地設的獨特時機。如果新移民是「蝗蟲」,那麼五、六十年代,眾多投奔港澳的移民,都是「蝗蟲」。當 年蝗蟲大軍來到香港,發現封閉的中國腳下,竟有一塊自由法治的土地,長吃長有,稍作努力,就有豐碩收穫。香港澳門的繁榮,乃因緣際會,時勢所造,不要自我 陶醉。

「蝗蟲」恐怖嗎?從生物分類學而言,蝗蟲其實是草蜢的一種,某類草蜢在密度太高、不夠吃時,會四出求生。若你問蝗蟲:為何要把我的穀物都吃光?蝗蟲大概會說:無辦法,搵食啫。

社會上總有一群人,不願自食其力,依賴成性,慵懶無貢獻,佔納稅人便宜,確實不公平。我們要從制度上解決,避免制度「養懶人」,而非指罵他們是「蝗蟲」。換一個角度看,誰人不是蝗蟲,誰人不在制度中鑽營,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

富 貴家長們,為了讓子女就讀名校,走後門拉關係,有錢才可讀直資學校,公平嗎?地產商賺盡每分錢,吞噬社會財富,誰是真正堅壁清野的蝗蟲?權貴階級,利用權 勢與人脈關係,吃得肚滿腸肥,更是蝗蟲之王。有心有力的香港人,若要攻擊蝗蟲,可考慮把矛頭指向那些肥得「襪都著唔落」的蝗蟲,不必對瘦弱的小草蜢多踩一 腳。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貼文︰以包容對待異質思維

作為中央喉舌的報紙難得有這樣一篇社論。

可是,奇怪的是,人民日報旗下的報紙早前才猛力抹黑艾未未,而這篇文章即使用字很克制和謹慎,又刻意加插一些緩衝的句子,但字裏行間都似是在說最近這件事…

似乎很多事情堆積起來,已經引發了一些內部的掙扎,但願良心的一邊真的可以勝過"不安和無奈"的一邊,令人們可以停止張揚地說謊……

--------------------

人民日報評論部︰以包容心對待"異質思維" (2011年4月28日)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4505701.html

(我翻為繁體貼下來…)

思想觀念的價值,在競爭中才會彰顯,在實踐中才能檢驗。“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自信。那種扣帽子、抓辮子的辯論方式,“不同即敵對”的思維模式,本質上都是狹隘虛弱的表現,無助於社會和諧的構建、健康心態的形成。

同樣看待一件商品價格,有人顯得很“淡定”,有人表示“鴨梨”很大;同樣面對一樁刑事案件,有人焦慮等待“正義到來”,有人則在尋找“程序瑕疵”;同樣衡量一項改革措施,有人雙手贊成,有人卻提出質疑……今天的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時代。

這無疑是一個歷史性變化。從一種聲音到百花齊放,從千人一面到豐富多元, 反映出思想的極大解放,也體現著中國的前進方位:在改革深水區和攻堅期,不同利益的調整與博弈,自然帶來不同訴求的表達;隨著開放擴大和全球化深入,傳統與現代、國外與本土,不同價值觀念也必然產生碰撞交鋒。

多元表達難免會有“異質思維”,甚至給人“雞同鴨講”的感覺。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欣賞理性平和討論,期待聞過則喜的態度,但也不無遺憾地看到,一些人在討論中容不下異見,相互對罵、攻訐,動輒給對方扣上嚇人的帽子,用意氣之爭代替真理追求;一些人對待批評建言,非但不虛心聽取,反而搞起了“誹謗定罪”,甚至以權力意志壓制不同聲音。

魯迅先生說過,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鬥。思想觀念的價值,在競爭中才會彰顯,在實踐中才能檢驗。“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自信。那種扣帽子、抓辮子的辯論方式,“不同即敵對”的思維模式,本質上都是狹隘虛弱的表現,無助於社會和諧的構建、健康心態的形成。

在這個意義上,以包容心對待“異質思維”,在對話中協調立場,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我們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識,推動思想觀念的進步。相對於普通民眾,手握權力的執政者尤其需要這種“包容”。如果說前者的狹隘只是語言暴力,後者的狹隘則可能帶來真實傷害,比如“彭水詩案”、“靈寶帖案”;如果說前者的包容體現的是素質修養,後者的包容不僅是一種“雅量”,更是執政為民的需要、法治社會的要求。

“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批評或許有對有錯,甚至不乏各種偏激聲音,但只要出於善意,沒有違反法律法規,沒有損害公序良俗,就應該以包容的心態對待,而不能主觀地歸之為“對著干”。相反卻應看到,在一個多元社會,尊重不同的聲音和意見,既是尊重公民的表達權,也是紓解社會焦慮、疏導矛盾衝突的必然要求。

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其實,不同聲音乃至反對的意見,還是提高執政水平的重要資源。所謂“聽不到不同意見不決策”,只有允許不同聲音存在,才能了解掌握各方面情況,做出理性判斷和正確決策。所以毛澤東同志認為“讓人講話,天不會塌下來”,所以鄧小平才說“七嘴八舌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所以中央領導才反復強調“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監督政府”。

多元乃繁榮之奧秘。一個社會越是向前發展,就越需要多樣的個性表達,越需要整合各種意見形成統一意志的能力。以包容心對待不同聲音,在“存異”中“求同”,我們的社會就不會成為“一袋各不相干的馬鈴薯”,並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斷凝聚、升華。

Rhapsody of the day

思想不純淨的我,見到了以下的新聞,除了產生讚嘆的感想之外,沉唸一會後,有些想法像條件反射一樣從腦袋內冒出來。

------------------

火蟻遇溺團結自救 (am730,2011年4月28日報導)

自然界不可思議的求生策略:8,000隻南美火蟻,整團被擲入水中(上),牠們迅速散開形成救生筏(下),浮在上層的便可免溺斃,浸在下層的「死士」則會定時浮到上層,如此輪班自救,牠們竟可撐過這場洪災,不折一員。進行實驗的美國科學家解釋,生於熱帶雨林的火蟻常遇洪水,遂演化出這團結高招。

------------------

如果將某些現代人類的價值觀導入這些火蟻的話,大概會有以下的對話/溝通出現︰

下層的蟻群(甲)︰我快沉下去了,你們快點下來,好讓我踏上去喘口氣吧﹗

上層的蟻群(A)︰只是你自己察覺不到水花的先兆,才會錯過跑到好位置的機會吧,我有什麼義務照顧你?自己努力爬上來吧﹗這個世界的資源是留給敏銳者的﹗

下層的蟻群(乙)︰如果不是我們在下面,你們也早就沉下去了﹗

上層的蟻群(B)︰就是你這種要別人遷就的品性,才會有這樣的下場,先改掉這個態度吧﹗否則,蟻族永遠也不會進步,永遠也學不會遊泳了﹗

蟻群甲和乙溺沉下去了,腳下失去站台的蟻群A和B,因為本來也不會游泳,亦都沉下去了。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R Type Tactics 2後編…

經過一輪令人腎上腺素和血壓高水平的戰鬥時間(當中包括N次在心裏說粗口和難以數算的SL次數)後,終於破了後編了…

可是,結局竟然爛掉了,跟第一代的主角一樣最後被BYDO化了…跟副官拖泥帶水的關係也沒有下文(不過其實這挺無聊和老土,所以也不太在意),辛苦戰鬥之後,主角還是沒有過上好日子…(翻桌)

番外編是主角變成BYDO 後跟疑似幾百年後的人類文明遭遇,第一版的一星難度是誤導人的,兩三架BYDO肉塊戰機對上一堆長程MAP砲的戰機…戰艦被摸兩下就爆,這難度已經超出" 精神虐待"的程度了,我未必有氣力玩下去了……

對於前後編的小心得/感想︰充份感受到"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的悔恨。後期沒有電子戰機,跟本就不可能過關……雖然要敵人在索敵範圍才可攻擊和迎擊、反擊、迴避等,是可以強調戰略性,但即使步步為營,小心前進,便被回合數制限困擾,而且還是會有些機體在看不見的前方撞上來而干擾了我的jamming,接著是無助地被串燒或遠程導彈雨侍候,令人覺得"這樣又不行,那樣又不行",有些關鍵的時候,順利過渡的要素似是運氣多於思考細密…

再簡化地說,電腦就是太屈機…

機體設定,外觀大部份都不錯,不同機種的特性令人真的要好好思考要選擇什麼機種應付特定的場合。有一個令人吐血的設定,每有小隊被滅隊,那隊的駕駛熟練度會被扣,可是有些關卡想完整部隊數過關是很難的…

為什麼攻擊力超群的潛水攻擊機,外觀卻這麼像玩具……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文字雲



我確實是樂於自尋煩惱的悶蛋。

不過,有時轉貼了些長文,也有影響。

2011年4月19日 星期二

貼文︰關於十萬個為什麼的幾點註解

作者︰伊札特
網址︰http: //yizhate.blshe.com/post/534/669290

我翻為繁體貼下來了︰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剛剛踏上中國土地的我就被分配到了瀋陽那疙瘩,我在中國的求學之路也就從那裡的中國醫科大學開始。我已經記不清我是第二批還是第三批 被派到瀋陽的外國留學生,但我記得初到瀋陽時,很多當地的老百姓沒見過老外,無論是逛街還是到商場,我們總會被圍觀,甚至還有百姓把孩子架到肩膀上,對我們投來奇異的目光。這讓從小到大在敘利亞小城市長大的我感到很不舒服,感覺自己就像動物園裡供人參觀的猴子一樣。但我還是很快就適應了那裡的生活,並且樂 于和街上的老百姓打交道,至今這段經歷仍令我難以忘懷。

那時候自由市場作為一種新鮮事物剛剛出現,人們終於可以不通過票據自由地買到需要的商品。好幾次我去市場買蔬菜,賣菜的農村婦女說什麼都不肯收我的錢,她說,你們遠道而來,我怎麼能收你們的錢呢?

瀋陽的冬天很冷,讓初到這裡的我感到很不適應。冬天的清晨,我窩在宿舍不想去上課,輔導員擔心我生病,便關切地跑來看我。他就像我遠在中國的親人一樣,還經常提醒我要穿秋褲。

很多次在公車上,當地人友善地給我們讓座,其中不乏老人和小朋友,我們怎麼好意思,於是就連忙推辭,而這時候他們也更不好意思再坐回位置上,就這樣,我們 經常站著聊天,一直到下車,座位就一直空在那裡。這些事讓我至今難忘,在那段作為離鄉遊子最初的日子裡,瀋陽的熱情融化了嚴冬的寒冰。一直到現在,中國對我來說,不僅僅是我讀書的地方,我生活的地方,我四個孩子出生的地方,她有著比我的實際經歷更加重要的意義。

如今,社會在不斷發展,人們的行為也在發生著變化,對於一個來中國三十年的老老外來說,我對這種變化有著切身的感受。人們似乎變得不再像當年那麼友善,口袋裡的錢越來越多,人情味卻在變淡。

前不久,當我驅車路過一條比較窄的街道時,我前面的車突然停下來,司機下車開始和路旁的一個人開始對話,並且一直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過了很久,我著急了,就 按了下喇叭,示意他儘快通行,他聞聲正準備啟動,回頭看了我一眼。或許是我的外國面孔讓他改變了主意,他熄了火繼續和路上的人聊天。我走下車,客氣地請他把車道讓開,他並沒有接受我的請求,而是變本加厲地說,這是中國的土地,中國的公路。雖然我很想告訴他我也交了養路費,也是中國的納稅人,但我知道他話裡 有話,也知道跟這種人爭論也不會有結果。也許在國外,幾百萬中國人也同時驅車駛于“人家”的公路上,所以我努力克制自己不去跟他爭論,但同時我也心存膽怯,因為我親眼目睹了這些年中國人在街上的變化。

二十幾年前,街上偶爾會有兩個人發生爭執,雙方即使吵上一個小時也很少有一方會動手,直到路人把兩個人勸開。中文博大精深,要想讓外國人理解打是親罵是愛也並非是一件易事,至少現在,大部分中國人之間的衝突成了只 “親”不“愛”。

我可以很自然地理解,中國社會目前正在發生一個根本性的發展和變化,我也能身體力行地感受到中國每五年產生的一個巨變,這些同時也會對一個人的行為產生影 響。中國的經濟發展成果越來越令人驕傲,中國人在國際上的底氣越來越足了,這一事例的效果在國內顯現為民族主義情緒不斷升溫。不過我認為,如果過度升溫就很容易變成一個病態。

既然春天來了,我們就打開窗戶說亮話。今年的春天也是阿拉伯的春天。我之所以以如此多的文字做鋪墊,是為了給我之前的文章《阿拉伯人對中國媒體的十萬個為什 麼》做一個注解。我沒想到這篇文章被如此廣泛地轉載,更沒想到這十萬個為什麼真的會引起網路上近十萬人的大爭論。感謝所有支援和批評我的網友,但對於不允許我表達個人意見,並奉勸我離開中國,甚至打電話來威脅我的的網友,就像我對那位司機一樣,無話可說。因為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無非是我在中國生活了那麼 長時間,我認為很多問題有必要交流,也很樂意于有這樣一個交流平臺,談談你們的問題,也談談我的問題,因為我不是生活在荒蕪的孤島裡,也不是被禁錮于隔離區。只有開誠佈公,才能消除誤解和不信任。對我來說,意見與異見同樣重要。

關於《十萬個為什麼》所引起的爭論,我想強調幾點:

第一,對於這篇文章而言,我不是以半島電視臺北京分社社長的身份來表達我的態度。雖然我是半島的一份子,但這不代表我對半島電視臺所有報導沒有質疑,包括台長、董 事長在內的大多數半島電視臺的員工也和我有著同樣的看法。半島電視臺既不是黨派也不是宗教,沒有絕對的對或絕對的錯。所以我很奇怪很多網友的留言和質疑不是針對我,而是針對半島電視臺,我更不希望看到一些別的媒體,對這篇文章的刻意炒作,甚至是誤讀。

第二,半島只是卡塔爾的一家公司,所以你們不必要把我當作為卡塔爾國的代理人或發言人。我不是卡塔爾人,對於卡塔爾本身的一些內政和外交政策我並不一定認同。在對於這個國家的很多看法上,我和大多數博友有著同樣的立場。

第三,作為巴勒斯坦人,我確實希望很多人能夠理解並支援我們的事業。在文章中我從職業角度出發,舉了巴勒斯坦問題的例子,因為我認為媒體對於巴以問題的報導本身就 存在誤區,把這個曠日持久的衝突定性為國家與國家的衝突,但忘記了這個衝突的深層背景:這是一場國際社會認可的佔領和反佔領、正義與非正義,並且實力差距懸殊的衝突。在這種問題上,媒體就不應該再秉持所謂“中立”的立場進行報導。中國政府一直強調,中國人民支援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鬥爭,仔細想想,這個正義 在一些媒體的報導中體現出來了嗎?

第四,按照我的理解,任何一個人(不管是國王還是庶民),任何一個國家(包括中國在內)都可以對他人的立場提出質疑與批評。我們經常看到中國學者在各種場合批評西 方國家的立場,中國駐國外的大使和外交官也經常到一些外國媒體(包括半島電視臺)對本國的政策和立場做出說明。我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誤解了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我認為批評中國媒體並不等於批評中國的立場,因為很多時候中國媒體(包括中國主流媒體在內)並不發表中國的真實立場。我在這兒簡單地舉一個例子: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在3月22日的發佈會上回答了我提出的關於以色列空襲加沙造成人員傷亡和吳思科訪問中東的問題時強調,“我 們對於任何針對平民的暴力和武力的行動,都表示嚴厲的譴責。我們也堅決反對以色列在包括約旦河西岸在內的巴勒斯坦被佔領土上修建猶太人定居點。我們認為這無助于打破巴以和談僵局以及建立政治互信。我們希望以方能夠採取切實措施,為重啟巴以和談創造條件……中方注意到,當前中東地區局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 化,但國際社會不應因此忽視地區其它熱點問題,特別是巴勒斯坦問題,這一問題仍是中東問題的核心。中國願與國際社會一道,繼續為推動中東早日實現全面、公正、持久和平發揮建設性作用。”(http://is.gd/F2hfV7)

然而,這個明確的信號並沒有通過中國媒體傳達出來。經常報導外交部表態的幾大中文門戶網站沒有提及,新華網只在英文版低調地提及了姜瑜的答問,並且只選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原文(http://is.gd/7soIX6)如下:

BEIJING, March 22 (Xinhua) -- China said on Tuesday that the recent turmoil in the Middle East should not distract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rom the Palestinian issue.

"We have kept a close eye on the complex and profound changes occurring in the Middle East region, howeve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hould not overlook other hot-spot issues, especially the Palestinian issu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woman Jiang Yu told a regular press conference in Beijing.

China is committed to work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continue to play a constructive role to help resolve the issue, Jiang noted.

這種例子基本能夠證實我先前的一些判斷,中國媒體中這樣的現象有很多,儘管我無法知道他們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

第五,關於多國部隊空襲利比亞,我在《十萬個為什麼》一文中已經強調過,我們反對卡紮菲並不說明我們支援多國部隊空襲利比亞,我們對於西方的意圖已經足夠瞭解,也 很清楚他們深層的目標。在我看來確有一些人無法把這二者分清,即反對多國部隊並不說明一定要支援卡紮菲。還有有一些網友提出卡紮菲政權仍存在合法性,我認為一個領導人合不合法是需要人民來承認的,現在利比亞人民已經用行動投了票,卡紮菲的合法性早已經有爭議了。

第六,我們看國家的利益。首先,任何一個國家利益的重點應該取決於人民而不是當局,特別是在阿拉伯世界經歷了重大的歷史變革之後,這裡的人民已經為自己爭取到了基 本的權利。我認為一些網友在談到國家利益時存在一種誤區,比如在談利益的同時把中國的立場和其他國家相比。雖然同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中國的國家利益和俄羅斯的國家利益截然不同,俄羅斯是石油出口大國,中東的動盪引起的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勢必會使其獲益,而中國呢?同樣,非盟近十個國家都在如火如荼地準備 本國的大選,他們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國家也進入象牙海岸或者利比亞模式,中國顯然也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所以,國家利益可以單獨拿出來談,但別和人家的利益混淆。

上述這些,算是我對於本人備受爭論的《十萬個為什麼》一文的注解。因為明天我要飛往杜哈,時間緊促,只好先寫這麼多,感謝大家的關注與批評,後會有期!


貼文︰阿拉伯人對中國傳媒的十萬個為什麼

作者是半島電視台北京分社社長,在中國留學後工作多年,親眼見證一些中國人情面貎的變遷。最近,利比利事件佔了全球媒體一定的分量的焦點,西方媒體流於表面地只談戰情形勢而沒介紹事情中各方的玄妙立場(可參考張翠容的"在埃及觀察利比亞戰情"),而中國官方媒體則傾向將近期的中東波革命刻意低調處理並下意識形容為地方性的個別政治動盪和暴力示威,同樣也是有刻意過濾。作者便是因為近期看中國的國際新聞太"礙眼",他明白中國是有隱而不宣的目的(我理解是維穩),但他認為"我能理解穩定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但我以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穩定也要靜中有變,畢竟醜化別人的形象並不能達到美化自己的作用",而且這也會
我能理解稳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我以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稳定也要静中有变,毕竟丑化别人的形象并不能达到美化自己的作用。
阻礙中方和阿拉伯世界的深度交流,便寫了這篇<<阿拉伯人對中國媒體的十萬個為什麼>>的文章。

此文引起了很多討論和多人轉貼,作者的回應文章(我分開第二篇貼) 說有十萬個回應,又收到一些恐嚇電話。

對於近期一堆光怪陸離的新聞,我對這個都不會感到意外了(當然不代表沒有感受),但見到那些"不是0就是1、現實就是這樣、各大五十大板就扯平"的評論的邏輯,還真是令人汗顏。

雖然對作者的泛阿拉伯觀念有些保留,但這文還是值得推薦。

作者︰伊扎特
原文網址︰http://yizhate.blshe.com/post/534/668306< br>
我翻成繁體貼下來︰

提筆寫這篇小文,我很猶豫,之前也很多次寫到中國媒體,但我認為還有更多的問題比這更值得我和大家在這裡交流討論,但是今天我不得不再把這個話題拿出來談,歡迎大家拍磚交流。

當前發生在阿拉伯世界的革命——我更願意把它稱為變革,因為對社會本質的改變要遠遠重要于革命本身——完全可以被看作是阿拉伯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千零一場革命”。在這場波及到所有街道,動員了老少婦孺的歷史性運動中,阿拉伯人得到了正義的支援,卻被中國媒體誤讀了。

阿拉伯革命作為一起全方位多層面的變革,本身就是最具價值的新聞。而現在,伴隨著阿拉伯革命的發展,中國媒體的報導方式也成為了各國媒體和線民的焦點。一家 外國媒體刊登的《中國媒體的鴕鳥政策》一文就指出,大部分中國媒體的報導集中在實際的衝突以及西方是如何“攻擊”利比亞的。與之相比,對於卡紮菲的政權是如何分裂的,利比亞長期以來的政治現狀以及為什麼如此多的民眾對統治者不滿等這些利比亞本身面臨的政治問題的分析卻寥寥無幾。

每一次看中國媒體對於阿拉伯革命的報導,我感覺我的血壓會升高,我的腎上腺素會分泌加速。同事建議我減少閱讀中國報紙的頻率,“總看這個對身體沒好處”,然 而玩笑歸玩笑,我沒有辦法改變。看中國報紙已經成為我每天必做的事情,明知有害卻叫我欲罷不能,就像抽煙和喝咖啡一樣,成了積重難返的“壞習慣”。當然,這種“害”不是說中國媒體本身,而是他們看待阿拉伯問題的立場對民意的一種刻意誤導。

我不理解一家媒體花那麼多錢做那麼周密的準備派自己的記者到危險的利比亞的目的是什麼,如果這個記者每天對著卡紮菲的電視臺為國內做同傳,那這種新聞在北京 不能做嗎?這不是在浪費金錢嗎?中國記者在連線中不斷強調大部分利比亞人都支援卡紮菲,難道那些整日聚集在廣場和街道上的反對派們都是天外飛仙(或者中國媒體也像卡紮菲一樣,認為這些示威者是“老鼠”)?中國媒體告訴我們卡紮菲的部隊如何如何將反對派擊潰接連收復失地,卻不告訴我們替卡紮菲殺掉他的人民的 有幾萬殺人不眨眼的外國雇傭軍;它們告訴我們利比亞人都享有免費的醫療保險,卻不告訴我們卡紮菲在長達42年的統治時間裡在利比亞建了多少所醫院;告訴我們的黎波里的人民對卡紮菲上校感恩戴德,卻不提在這個每天出口160萬桶全世界最昂貴的石油的國家,600萬平民每人能分上幾杯羹。所謂大阿拉伯利比亞社會主義民眾國,無非只是張空頭支票。

另外,之所以大多數阿拉伯人接受了多國部隊對利比亞的空襲,無非是迫不得已的選擇,是希望借助多國部隊的軍事干預給代表阿拉伯民意的利比亞反對派留下最後一 條活路。然而中國媒體誤解了,轟炸開始之後,原本不關注阿拉伯革命的中國媒體瞬間亢奮起來,儼然成為一個堅定地反霸權主義鬥士。對於“1973號決議”的斷章取義,對於破壞停火協定的雙重標準,對於外國雇傭軍的緘默不語,對於空襲原因的刻意誤讀,讓懂得綜合各種信源瞭解真相的中國觀眾很快就意識到了中國媒體的立場與口徑——只強調西方空襲造成的人道主義災難,鮮少報導卡紮菲對人民兇殘橫暴的鎮壓和屠殺。

我注意到一位中國記者把卡紮菲和薩達姆作比較,我個人認為這兩個人是沒有可比性的。薩達姆下臺近10年, 他的幕僚如今或早已斃命或身陷囹圄,卻很少有人對他提出批評。而如今卡紮菲的官員我們幾乎一個也見不到了,不是臨陣倒戈就是被卡紮菲扣押,能跑的都跑了,就連卡紮菲最值得信任的外長穆薩·庫薩也轉道突尼斯向英國投誠。中國媒體或許不知道它們的故意失誤已經被網友發現,在CCTV援引利比亞電視臺的報導稱利比亞前內政部長尤尼斯沒有叛逃(利比亞電視臺當時播放了幾年前尤尼斯與卡紮菲在一起的畫面造假)之後不久,尤尼斯就出現在半島電視臺闢謠,表示自己已經加入反對派陣營,然而後者沒有進入到那些中國主流電視臺的新聞,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中國的學術界和媒體常常誇大所謂革命領袖的作用,卡紮菲也就光榮地成為了“被受益者”之一,甚至有人把卡紮菲的《綠皮書》同中國的紅寶書相比。然而如果你足 夠瞭解阿拉伯社會,你一定會做出相反的結論,《綠皮書》早就成了利比亞,甚至阿拉伯世界的一個大笑話。卡紮菲在書中的言論不但與他實際的執政方式不同,還經常自相矛盾令人費解。誰都不知道卡紮菲為了將這不嘔心瀝血的著作翻譯成全世界各種語言——包括一些我們根本就沒聽說過的語言——這一工程花費了多少錢。這本書中國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版過這本書的中文版,我在這裡不再多提,大家可以自己查閱。特別是他關於男女有別的言論,我敢保證,這些言論給你們帶來的快樂不亞于時下最流行的段子。

按照我的理解,全面報導一個事件是媒體的責任和義務。媒體應該所見所知即所報,不管這些資訊是否符合你的價值觀。利比亞電視臺可以作為一個信源,通過它你可 以瞭解的黎波里和卡紮菲陣營的情況,但這絕不是唯一的信源,班加西的反對派也是人,他們也是這場衝突的重要當事人。而我所看到的事實是,中國媒體的記者每天活躍在的黎波里的賓館和大街小巷,跟著卡紮菲的手下到他們安排的街道、醫院、學校參觀採訪,他們的LOGO時常出現在手持卡紮菲畫像喊著口號的的黎波里大媽面前,而在反對派大本營重要的發佈會上,你很難看到他們的身影。

信源與信宿,或者說媒體與受眾是以資訊為紐帶聯結在一起的,因此資訊的可靠性和客觀性就成為了衡量媒體公信力的標準。媒體不是教師爺,它只是一個行業,一個 承擔著資訊傳播義務的行業。然而,每每在突發事件發生時,中國公共媒體在第四權力上所發揮的作用遠遠遜于網路和自媒體,那些懂得獲得多種信源並將它們解構吸收的受眾,它們會同時通過網路來瞭解利比亞的局勢。有些敢於挑戰官方媒體權威的人已經開始行動,他們所傳播的資訊為中國人開眼看世界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 件,比如老榕,據我所知,在這次阿拉伯革命中,十七萬中國線民通過他的榕通社觀看了即時的網路直播,一些中國人已經不再滿足于從單一的信源獲取資訊,這直接導致的結果是中國人在利比亞戰爭中的立場再也不像從前的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那樣統一了。這一方面歸功於網路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反思中 國媒體不斷淪喪的公信力。

中國擁有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按道理來說,中國媒體理應在國際舞臺上具有與之等同的地位和影響。但遺憾的是中國媒體在國際上的聲音並不存在,我認為造成這 種現狀的原因就是中國媒體缺乏自身的公信力。在國外,公信力就如同媒體的生命力,沒有公信力的媒體最終會走向倒閉,當然中國媒體就不會有這樣的擔憂。據我瞭解,中國政府已經啟動了450億人民幣推動中國的主要媒體向國際擴張的方案,以改善中國的國際形象,爭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但問題是,這些媒體在國內得不到信任,怎麼能在國際上受到尊重? 埃及、葉門等國的官方媒體已經成為了鮮活的例子,正是由於它們的內容失去了民眾的信任,因此這些媒體也間接地為獨裁者的下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埃及革 命期間,埃及電視臺為了號召廣場上的示威者回家,每天的天氣預報就是“今天特別冷,很可能下雨”,還有一個流傳于解放廣場的笑話辛辣地諷刺了埃及電視臺,在週四晚上埃及電視臺的節目播放完畢後,主持人微笑著向觀眾道別,“今天的節目全部結束了,我們明天星期六見!”,這無非是為了防止憤怒的埃及人在週五休 息日將革命推向高潮。這些失敗者的教訓值得所有媒體反思。

我們承認中國目前面臨著很多內部的挑戰和外部的威脅,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中美關係可能會經歷一段複雜的時期,摩擦是必不可少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中國媒體得不到自己民眾的信任,那麼要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呢?

媒體都喜歡給自己貼上客觀、中立、平衡的標籤,但這些信條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媒體要迎合受眾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要站在人民的一邊,要站在正義的一邊,因此在很多情形下媒體無法做到中立。

我們已經通過中國的媒體同行看到了一些不好的現象,比如在利比亞東部,中國記者已經成為了不受當地民眾歡迎的物件,我本人對這種事情感到憂慮。不謙虛地說, 幾年以來,為了能夠讓阿拉伯世界的民眾用阿拉伯的眼睛,不通過協力廠商去認識、瞭解中國,我個人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當我看到中國媒體用這樣的報導破壞我們所共同建立起的信任時,我同樣感到痛心。

我們感謝中國媒體對利比亞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否被侵犯的關切,但是我有很多理由懷疑這種關切的目的是不單純的。一方面是因為它們對於卡紮菲屠殺平民的視而不 見,另一方面,對於幾乎每天都在發生的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軍事侵犯,它們從來沒有表達出同樣的關切。就好像的黎波里的平民的人權是人權,班加西和巴勒斯坦的人權就如糞土一般,這和西方國家在人權方面的雙重標準有什麼本質區別呢?我也沒有看到任何一個關於已經持續了幾個星期的葉門數百萬民眾示威遊行的新聞, 這些人要求總統薩利和下臺的訴求就不需要被關注嗎?誠然,葉門和巴勒斯坦沒有蘊藏豐富的石油資源,中國在這兩個國家也沒有太多的經濟利益,但我以為石油和自由不止差一個三點水。葉門雖然沒有石油,但這裡地扼紅海要衝曼德海峽,每年兩萬多艘貨輪從這裡通過,約占世界商品貿易運輸的8%,石油運輸的12%;南部的亞丁灣則緊鄰世界海盜中心索馬里和吉布地,因此葉門對於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世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經濟和戰略意義。

中國媒體不願承認在阿拉伯國家所發生的是革命,這一點我可以理解。我並不因此感到焦慮,因為我知道他們早晚要承認。中國媒體經常把阿拉伯革命稱為動盪、動亂 或者街頭政治。我能理解穩定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但我以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穩定也要靜中有變,畢竟醜化別人的形象並不能達到美化自己的作用。

另一個問題是,中國媒體始終不肯將發生革命的這些國家承認為“阿拉伯世界”,這一點讓我不能理解。這些國家的統稱,不是中東,也不是西亞北非。我不需要多解 釋這幾個地理名詞的概念和來源,但是我想強調“中東”和“西亞北非”都是西方國家創造的帶有嚴重殖民色彩的名詞,原因是他們要保持阿拉伯世界的分裂,不願看到這些國家成為一個整體,就像他們當年親手比著尺子對這片土地貪婪地瓜分一樣。中國在該地區的利益與西方國家不同,中國官方也不斷強調中國與阿拉伯是 “好朋友,好兄弟,好夥伴”。中國政府已經承認了阿拉伯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在各種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中阿之間也建立了中阿合作論壇這樣的長效合作機制。在我和中國百姓的交流中,我也能深切感受到中國人對於阿拉伯團結的期望。在計程車上,當司機問到我的家鄉時,我已經習慣于不說出我的國籍,而說我是阿拉伯 人。以前每當我說我是巴勒斯坦人,司機總是無厘頭地把我當成巴基斯坦人,殊不知這兩個國家相差千里。有一次我告訴司機我是阿拉伯人,司機一句話直截了當地說,你們阿拉伯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團結。這個普通百姓一句話正中要害,無疑是向我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我當時不服氣,很想反駁他說,你們中國人也不太團 結。但他的話是事實,忠言逆耳,我無法否認。我同時跟他說,我們的人民都很團結,不團結的原因是我們的那些總統和當權者,也就是你們中國媒體通常把他們稱作“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那些人。當我正準備告訴他,現在整個阿拉伯世界都爆發了革命,並且已經在團結的道路上走出了第一步的時候,我已經結帳下車了。後 來我開始擔心,在中國的媒體上,或許他不會看到這些消息。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R Type

近期想要尋刺激,調劑一下苦悶的情緒,又覺得練琴少了(因為懶),腦筋會變笨,於是便想到沙羅曼蛇和R type的射擊遊戲。不過,查過一下,原來最新的也只是PS2的Gradius 5和R Type Final。前者曾經"煲"過一時,但因為太難,跟另一打機很強的友人合作,才勉強地以最後一條命破了它;後者,竟在遊戲裏可開發多達101部有不同攻擊模式的戰機,還有不同路線和不同結局,沒看攻略時突然見到自己被BYDO化為肉團戰機跟友軍對打的最後一關,還真是很驚嚇,在推出當年給了我很大驚喜,單是體驗不同的機體就可令人重玩多次。

R TYPE的最大的特色是戰機有蓄力砲、以及可以用來抵擋大部份子彈的FORCE(發紅橙色光的球體),附上它時戰機攻擊力會比較強(可發出LASER),但把它彈出來的好處是可以用它遠距"燙死"敵人,何時用FORCE和蓄力砲,給了玩家一定的自由,變了不是純粹按著rapid shot掣後便考反射能力的遊戲。到了DELTA (PS時代)開始,FORCE靠吸子彈和"碰"敵人後吸收到100%的能量後,還可以放出全畫面攻擊…而在FINAL裏,也因為有101部機體的關係,不同的FORCE不單有不同的外表,連攻擊方法也不同,用不同系列機體就要用相應的玩法,所以FINAL真的是很用心製作的遊戲。

R TYPE系列的另一特色就是很特別的敵人設計(GRADIUS也是很特別,遲些有機會再介紹)。根據設定,BYDO生物可以模擬機械,所以經常出現半機械半生物的東西,但外型很令人印象深刻,如異型、四腳爬爬、放觸手的怪內臟和超巨型戰艦,還有一些滿是肉團的巢穴,以及BOSS的體型和攻擊方法之誇張,加上音樂很用心(簡單地說就是很會造勢),令人很投入。

每代都一定見到的這頭異型(Dobkeratop)…一代比一代噁心…FINAL那隻,頭被打斷了還邊呼吸邊掉下來壓你…



R TYPE FINAL完善了一些這系列的設定,後來再查過更多相關設定,原來FORCE是地球軍捕撈了BYDO的肉後,才以它為中心製作FORCE的…甚至後期有些機體還用到了BYDO的tissue,令那101部機體裏有些看來相當趣怪和令人開胃…

可惜,有了這麼好的 database,IREM竟說FINAL就真的是FINAL,不會再作它的射擊遊戲了。我還想,如果它弄得好像ACE COMBAT的第一人身射擊遊戲,臨場感一定更好…

不過,它結果推出了R TYPE的戰略版R TYPE TACTICS。見到口碑不錯,我在Playstation Store付費下載了第二代來玩。



目前破了地球軍前篇,剛踏進了後編。< br>
這是我玩過最難的SLG遊戲…要以三秒內想出形容詞的話,就是黐線、變態、精神虐待。(看來我也有自虐傾向了)

雖然玩法跟機戰類似,但它沒有熟練度這回事,對於不是慣於經常用SL大法的那類玩家,單是"過不過到關"就已經很令人頭痛。連攻略網站也說是惡夢和怨念級的第23話,更令我重玩了至少5-6次、用SL大法無數次才在最後回合破了,尤其在第28-32回合(總回合限制是35)才發現不夠時間時,那frustration很大,令人陷入經常想"為什麼不夠時間?在哪一波敵人上花的回合太多了嗎?難道那時不應該把這個移到哪裡?還是應該不出這台而出那台?可是如果這樣的話,那個敵人會這樣那樣,不出某台的話會比它滅很多"的一堆苦惱。

敵我雙方都很平起平坐,雖然每個小隊可隨著擊破敵人提升熟練度,但即使是ace pilot也沒有一騎當千的優勢,因為敵我的大部份機體招式命中率都很高,即使是俗稱豆豆砲也可以致命甚至滅隊。地圖一開始只有地形而看不見敵軍分佈,要靠母艦和偵察機的索敵能力,detect到敵人的實際位置,戰機才可以行動,然而偵察機的防衛力很低,戰機的飛彈和燃料亦不多,需要不時補給,雖然有母艦可作修理和補給,但母艦的搭載上限通常不夠所有受傷/彈切的部隊(再者,全都入廠,母艦就被集火了),要靠補給機(可愛的Pow Armor),所以佈陣和移動時,還要同時思考如何保住偵察機和確保補給路線。

另外,大部份戰機都有不同模式的 wave canon,在這裏便變成類似俗稱map砲的東西,善用它和防止被敵軍串燒是關鍵(有時被看不見的遠方突然烤掉了幾個部隊…)。因為它是要蓄幾回合的(視乎機體而定),一旦機體被擊中,無論傷害是大是小,儲起的%便會馬上歸零,而攻擊對象如果也已經儲了100%,在你攻擊的同時也會馬上反擊,會兩敗俱傷 (甚至你打掉他半隊他卻滅你三隊),所以又要煩如何在前進時防止被攻擊/擊中,又要事先打掉某些可能成為威脅的敵方的wave canon%值(第一次玩SLG會覺得豆豆砲有用…)

到了一般導彈戰(就是wave canon以外,逐機慢慢擊破的普通慢攻),有些有迎擊能力的武器,可以在敵我攻擊對方時使出,以減低傷害甚至無效化。往好處想是有些儲wave cannon的機體會比較安全,但到了前編的後期,革命軍無論射程和火力都明顯強很多(我選了地球軍),所以經常出現蜜蜂式攻擊也扣不了敵方機數,如果對方跑入母艦修理後又出來便更令人吐血…

後編裏,終於可以開發革命軍的機體(有些人型兵器真的很強,但很像機動戰士),並真正跟bydo對決。

雖說是很精神虐待的遊戲…但確實是好玩的…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架是自己丟的

老實說,我本來真的不清楚艾未未這個人,只是普通地質疑為什麼"只是涉嫌經濟犯罪"的人會被這麼大費周張地拘捕,難度又是異見份子被引用新罪 名攻擊了?但見到越來越多旁敲側擊的抹黑,外交部、官方媒體"起晒角"地回應質疑,這麼誇張,這麼過度反應,就知道確實是有人心虛了。是他們自己告訴別人 那些罪名是被加插的。

聽到電台某評論員說大公報羅列了一堆他"抄襲"的罪證,便在網上查了來看,果然真的很好笑(大公報官網的只是細圖一幅,但跟以下這篇的內容完全一樣)︰

http://www.ddhealth.org/readpost.aspx?topic_id=18&msg_id=71012&n=109872

第一個是真的很像,但所謂抄襲的意思是指︰一個人把別人的作品抹去名字後當成自己創作的東西。不過這文都說他直言是引用了別人的東西,沒有抹掉名字,…嚴格來說也不能是抄襲…

更好笑的是足球和房子那個…這樣子,如果一幅畫裏有一個人站著,也可以被說是抄襲達文西的黃金比例圖了。

至於枱角和旋轉門,大概是告訴大家,藝術創作的主題和靈感,必須不可以跟地球上的任何人類產物相似。

以下是今天明報的社評,見到岳路平"公開否認艾未未抄襲其作品,認為新華社文章渲染,對艾未未不公平,岳路平並要求新華社不要濫用他的名字。"這一段,更加突顯這幾天這連串事件多麼可悲又可笑,當局根本沒有思考其他人是怎樣看待自己的作文能力。


-------------

艾未未遭抹黑 國家形象蒙污 (明報2011年4月15日)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10414/4/nt2c.html

內 地知名藝術家艾未未被公安人員帶走,對他和其家人是遽遭橫逆,命運未卜;對其他關心此事的人,看到官方喉舌接連對艾未未施以「人格謀殺」般的抹黑,使人對 內地公權力的巨大黑影,倍感不安。我們認為,艾未未和家人在此事固然備受打擊,但是當局一連串法律以外的操作,使本來已經甚為脆弱的司法制度,更受到傷 害,整體國家形象也要付出代價,親痛仇快,中共應知所警惕,勿一錯再錯。

新華社    指艾未未抄襲

岳路平仗義挺身否定

艾 未未被公安人員帶走已經接近兩星期,他涉及甚麼罪行,到現在為止,只有官方新華社報道過,指「艾未未涉嫌經濟犯罪,正依法接受調查」,基於案情尚在調查階 段,外界對案情本來無從置喙,需待公安機關提出具體說明,才可以了解事件的實質。但是,連日來,看到官方喉舌接連以「爆料」方式報道艾案,內容不但迹近未 審先判,也抹黑艾未未本人和其藝術事業,這是超乎法律以外的操作,就此,在講求法治的社會不能接受。

艾未未本月3日在北京    首都機場被帶走,根據內地《刑事訴訟法》,公安拘留或羈押涉嫌犯罪者時,要在24小時內通知其家屬或工作單位,但是當局未按規定辦理,已經不對;本月7日 凌晨,官方新華社發出英文電訊稿,引述警方稱艾未未涉嫌經濟犯罪,正依法接受調查,這個報道,算是官方證實艾未未的去向,而且用上「涉嫌」字眼;另一家官 方報章《環球時報》就艾未未被公安人員帶走,兩度發表社論,論調雖然批判傾向明顯,基本上還留有餘地,只是藉此批評西方的外交和輿論施壓,嚴重違背了法律 精神,所以到這個階段,對艾未未的處理程序上即使有不對,總體還算正常。

但是,其後官方喉舌抹黑艾未未,對他進行「人格謀殺」,就接連上演。

首 先是新華社發表文章,指摘艾未未曾經抄襲藝術家岳路平的作品。艾未未從事藝術創作,新華社文章要從根本上否定艾未未的用意,至為明顯。不過,岳路平並未配 合新華社這次演出,公開否認艾未未抄襲其作品,認為新華社文章渲染,對艾未未不公平,岳路平並要求新華社不要濫用他的名字。堂堂權威的官方新華社,碰上岳 路平這個軟釘子,可說甚為尷尬,而岳路平在此骨節眼,摒除門戶之見,仗義執言,不肯被利用為對艾未未落井下石的工具,其作為值得肯定。

其次,本港兩份報章,昨日同時引述「知情人士」,指「艾未未涉嫌經濟犯罪罪證確鑿。大量證據證明艾未未涉嫌偷稅漏稅,並且數額較大,為避免調查還試圖銷毀會計憑證」,報道雖然還有「涉嫌」字眼,實際內容卻已「罪證確鑿」,大有未審先判况味。

這兩家報章引述「知情人士」報道,「調查中還發現艾未未涉嫌重婚罪和網絡傳播淫穢物品罪」,這兩項罪名在法律上是否成立,還待檢察部門提控和法庭判決,不過,艾未未「被發現」涉及這兩項罪名,即使未審判,對他的操守和人格構成負面影響,客觀上已經起到抹黑效果。

法律以外操作

形同羅織罪名

此 外,艾未未被帶走之後,網絡上出現一些對他不利的「爆料」,例如內地有網站發表大量文章,指艾未未「幫助外國勢力反華」,亦有所謂知名人士指艾未未拿外國 人的錢搞政治,稱所謂「藝術家反華」就會受西方追捧云云。這類網絡言論,雖然無證據顯示與官方有關,不過,艾未未從「官方傳媒和民間輿情」所得到對待,與 內地一貫打擊異己的操作,如出一轍。

艾未未的案件,內地官方可能咬定涉及經濟犯罪,具體是涉嫌偷稅漏稅,藉此搪塞打壓政治異己的指摘。本來,若艾未未案不涉政治,涉嫌經濟犯罪情節可能較輕微,但是官方和民間有意識的抹黑,卻使人感到艾未未所獲對待,踰乎涉及經濟罪案者。

新華社乃國家機器的一部分,以內地對宣傳機器的重視,新華社的舉措絕對反映官方意志,它抹黑艾未未不遺餘力,使人感受到艾案並非經濟犯罪那麼簡單。內地出動國家機器來打壓一名藝術家,對於艾未未雖然是不可承受之重,不過,新華社淪為「打手」,其形象也受損害。

艾 未未所涉及案情,還待當局公布,以他近年涉及的維權活動和參與追查四川    地震暴露的豆腐渣工程等,使人很難相信他現在失去自由,純屬涉嫌經濟犯罪。現在,境外各方無法改變艾未未的命運,但是內地當局若要人們相信處理艾未未乃依 法而行,並使人信服,就要拿出證據來。我們認為,在公布案情之前,勿再抹黑艾未未,因為若還有法律以外的操作,只是反映當局在羅織罪名,不但使人對內地的 手法倍感不安,當局實際上也是自暴其短,坐實政治打壓的污名。

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

看了<<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裏面的論點,之前在看<<經濟殺手的告白3>>和<<Freefall>>裏也有提及過一些,不過作者有英國政府委任為永續發展相關的職務,有其相關的網絡裏人事提供的資料,也可當作是另一個了解這主題的渠道。

借用書中第一章某一段,概括了本書的大約內容︰

"這本書要傳達的主要訊息之一就是:我們搞砸了。我們的科技、我們的經濟和我們的社會,全搞錯了方向,以至於無法讓我們感受到「有意義的富足」。鞭策我們進步的動力,全建立在不斷擴張物質需求之上。為了追求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們正一步步地,侵蝕著明日幸福的根基。

不過,這本書不是在控訴現代性的失靈,也不是要悲嘆人類處境之無奈。而是要提醒讀者:我們未來的生活,是會受到某些限制的。生態的極限,是其中之一,人性是另一個。注意這些局限,正是本書的中心精神。 "

看完後,最近又見到傳出消息指某大品牌最近推出的新平板電腦,下個世代可能在今年面世。即使那未必成真,就算在下年便推出也不奇怪,因為它的電話就已經在極短時間內推出新版了…

上年,我的電話壞了,所以我便刻意惠顧那公司的競爭對手,意氣地"挫強扶中(那公司不算是弱)",結果最近這公司還是第二年便宣布有新產品了…

又再讓我想起Trinket Capitalism這個本來快要忘記的名詞。

也許是雞與雞蛋的問題,不過爭論誰先開始,點名一個而姑息其他,意義不大,說"現實就是這樣"然後誰都沒有責任的結論更是奇怪,因為大家將來都要為此付出代價。

也許一般大眾(包括我閱讀時),都常有一個思維和反射,就是覺得有些偉論太天馬行空,很多社會架構和經濟都建基於今天的某些做法和行規,如果打壞它,影響太多人了。再者,也有種反射式地覺得自己/別人都不是做得很好,有什麼資格說這個之類的。

不過,這些問題真的是到了不能視而不見的地步。即使自己仍然做得不足和軟弱(例如娛樂和飲食),還是要厚臉皮提出來,至少願意想一想。即使天馬行空,如有 更多人嘗試參與討論、參與其中,應該可以產生更實質的建議,至少,文化、氣風之類的改變可以微妙、或快或慢地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模式和選擇意向。

-----

有時,不是覺得別人是火星人,就是覺得自己被看成火星人,但最後,又覺得好像大家都不是地球人…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赤子之心有罪

高瑛回憶當自己表示對艾未未的安危擔憂時,艾未未曾回答,「生命的價值是什麼啊,媽媽你應該知道啊,就是應該幹點好事嘛,如果大家都不發出點東西來,像腐 敗就會愈來愈厲害,像上海的大樓(指11.15大火),如果你不做,還會出現,如果大家都是這樣子看見了卻不說,明哲保身,那麼這個國家和社會還怎麼向前 走?」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HKIFF小後記

雖說今次看的電影比上年幾乎多一倍…但因為我迴避了灣仔電影中心和尖沙咀科學館等要走較多路的放映場所,所以其實也不算真的很累人。倒是因為我的腸胃還沒有完全復原,大概有三到五部電影,受到腸氣和噁心的感覺影響,令我難以百分百投入。有兩到三天,可能當時空氣污染太嚴重,非常嗜睡。

對圓方這個商場多了一些體驗︰指示嚴重不足及混亂、迫人繞圈子、洗手間位置不方便、食肆種類太少。

香港的電影評級制果然真的敏感到不知所謂…只不過是幾十秒不涉及性交的裸體鏡是三級,全沒露點但只有一點動作的幾秒鏡頭也是三級…

電影的譯名很亂來…(雖然平時也是這樣) 涉及年青人主題的片子動不動就叫"80後"、"90後"的什麼事件、主題正經的片子又要改個搞鬼的有噱頭名字、刻意跟隨潮流去改名而打造的有噱頭名字(例 ︰讓師奶飛),在一些年日過後,人們只會覺得"這是搞什麼啊"的名字…

接下來是關於有些觀影時的行為的觀察 ︰

又再感到HKIFF裏總是遇到一些有點煩人的觀眾,而那是在看大眾上畫電影時沒那麼嚴重︰在一些不好笑的場合大聲地笑出來,有些甚至還笑到拍手(例一︰前年看那套Into The Wild,一個病重的瘦弱流浪者在荒野看見一隻巨大的灰熊正在前來,那個身型對比令有些人笑了;例二︰上年的It's a Free World裏主角以惡意批評趕走那些苦候已久,想要應徵工作的人,映出來並不是以諷刺的氣氛描寫主角,人們卻覺得罵得好笑;例三︰Carlos裏被挾持的人質在電話說明綁匪的要求時,凝重地說他們下個會殺的就是自己,又有人笑了)

另外,在看Potiche (中譯︰讓師奶飛……)時,旁邊坐了一對男女,那個男的坐姿很差,踢到過我的腳又沒道歉,還經常"un 腳",文化中心劇場的那些座椅,是"一人un腳,全排皆震"的,我忍不住,終於轉頭瞪著他,他才故意持續幾秒後才停止。不過,在觀眾離場時,我看到那對男女把票尾放了在地上……………

2011年4月4日 星期一

HKIFF: The Majority

http://www.hkiff.org.hk/chi/film/title/35193-majority.html



找不到英文TRAILER...< br>
如片名所提,可能導演覺得片中的家庭是很典型的狀況…

主角Mertkan給我的感覺就是…讓人火大,也許這就是導演目的達到了。他與人談話時非常冷漠,沒有特別想要做的事,沒有性格、沒有主見,雖然有"不高興"的感覺,卻沒能由感覺轉化為自己想要什麼的概念,所以事情不順利時,因為不會表達,只會一個人生悶氣,搞上了一個主動性很高的女生(但在"第一次"快成功前,竟因為突然想起老爸不喜歡他晚回家,立即走人),她說"我愛你"時只懶懶地回答"我也是",被老爸因為種族和宗教原因要求跟她分手(她是庫爾德人),老媽問他喜不喜歡這女生,竟然說不知道。

不過,這片子也沒有像香港人談港男、港女那種單向的無意義指責。在主角的老爸的言行方面,其實也見一些因由。Mertkan的老爸也是一個沒什麼感情的人(他媽說在家裏要對著兩塊沒有感情的木頭,也後悔讓兒子只受父親影響變成這樣),雖然表面上經常責備兒子吊兒郎當,要當個有承擔的真男人,以及保衛國家的責任,自己卻老是包庇兒子、給他壞榜樣。例如Mertkan醉駕撞壞了一輛的士,他爸要求他把警方的報告修改為不是醉駕,好讓他可以向保險公司索償,受害的士司機來要求賠償,他爸卻藉故推搪又打人,Mertkan第一次被老爸迫去當監工幾天,他打電話說害怕人身安全,老爸就給他弄來一把槍了…

雖然不肯定土耳其的"大多數"是否真的如此,但就片中那種家庭狀況感覺也頗現實的。不過,整部片子的表達太過平鋪直敍,真的有點悶。

很難說"港男也是這樣"之類的話,不過就"不冷不暖、冷漠、懶得表達"這一點,主觀地覺得真的是有…(逃)

HKIFF: Think Global Act Rural

http://www.solutionslocales-lefilm.com/en/accueil



本片主要是講述現代農業最主流的耕作方法的問題。

首先由Green Revolution帶起,各國在戰後百廢待興,此時,生產肥料和殺蟲劑的公司、重型機械生產公司,以及後期的基因改造種子公司,都在向農民大力推銷他們的產品。在那個年代,正正是人們傾向容易相信越快越多就等如越好的概念,dominate人們思想的年代,所以很多農民(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落後、發展中國家都是)大量應用,初期確是受惠於人力需求減少、農產品抗疫力增強、產量增多的好處,可是,過了一段日子,產生了新的問題。

重型的大型拖拉機,確是節省了很多勞力,可是那些大型機械使用的是死力,經常把泥土挖的過深,令陽光把泥土晒乾了,長期水份流失,這便利反而令本來可耕作的泥土沙漠化了。而化肥和殺蟲劑都是石油化學產品,本來不屬於泥土裏的成份,長期使用之後,會毒死自然泥土裏的大量微生物,而那些微生物便正是促成植物生長的重要部份。片中有長達數分鐘近鏡播放那些被顯微鏡放大的小蟲子(滿噁心的),那些微生物的活動和分泌物,可以翻鬆和滋潤泥土,換句話說,牠們根本是泥土可維持自身的一部份。片中有人收集了一些樹根的樣品去作比較,正常的樹根應該是向下長的,但是在已死的泥土種的樹,因為泥土太密實,樹根不能往下生,而要往地面長,所以樹不會長得好,而樹根抓緊泥土,本來有防止水土流失,鎖住養份的功用。被訪的本土(法國)農業家,便說因為法國的農地已經大量枯死,這國家由本來可以自給自足,變成現在要由西班牙進口食物。

另外是惡名昭彰的基因改造種子。農民大量改種不是本土品種的外來品,會令植物的大量品種絕種,也是變相人為地停止了自然界種類眾多的植物的演化。此外,通常那些賣種子的公司會要求農民簽合約時附帶條款,要連同供應商的化肥一起購買使用,加上法律上,他們不可以自己保存種子,一定要向種子公司購買,可是,泥土枯死的問題卻令產量減少,農民卻被這堆債務縛死,越種越窮,在印度便有很多農民因此自殺。奇怪的是,被訪的一個法國農業家說,有些農民已經覺醒,想要種回自然的品種,但在法國的合法種子目錄裏,以蕃茄為例,竟然超過九成的合法品種都是基因改造公司研發的品種,本土自然的品種反而是非法的。

本片中訪問到了一些志願團體,正在由自己開始抗衡這個形勢,例如,重新引入本土的品種、成立種子銀行,免費提供種子給希望自力擺脫化肥和種子公司魔爪的農民(他們的理念是,植物長成的原理是大自然免費提供的)、逐漸使用農田和小樹林混合的泥土管理方法耕作,並堅持只用人手及輕型機械犁地,令已死或半死的泥土重新活過來,他們已有一些成功例子,把壞掉的土地重新變得有生產力。

有農業家也認為,正確的泥土使用方法,對比現在這麼依賴重型機械和方便的化肥,是應該要更勞力密集的,即是說應該要有更多人口從事農業,所以現代人過度追求效率和發展的概念,有時也真的會阻礙我們改正的能力。(我想像到,農業這字眼對某些地方的人就有一些不好的印象,又像是這些需要一段時間才見效的改正,也容易因為被著眼於即時放棄的利益而不被採納)

題外話,在種子方面,其實<<Food, Inc>>也有些探討,在此也推薦一下。

HKIFF: Kooky

因為在星期六日內看了七部電影,要盡快把腦袋內的記憶處理掉,所以,印象不深、沒有特別感想的電影我就不提了。



http://www.kukysevraci.cz/en/

http://en.wikipedia.org /wiki/Kooky

雖然不是走很可愛的路線,但片中一些笑位令它們變得可愛。例如某防止垃圾逃跑的"塑膠瓶人"說Kooky並不是被強迫拉回去,因為它在笑,Kooky認真地說它被製造時就是笑臉,自己也控制不到。以及,Kooky為了救回鳥蛋,把蛋塞在身體裏的樣子很有趣……

不過,結局有點看不明白呢…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HKIFF: The Two Escobars



說這片子是關於哥倫比亞人一段血與淚和傳奇性的歷史也不為過。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blo_Escobar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dr%C3%A9s_Escobar

Pablo Escobar是生於貧民區的人,但由打劫殺人開始到幹國際毒品交易,令他變得富甲天下,人脈又廣,蘇聯、意大利的黑幫也很尊重他(片中受訪人士這麼說),洗黑錢(把非法賺來的錢變成合法資產)向來都是地下犯罪集團最頭痛的事,他們的錢真的太多,而足球業一來是個可以快速燒錢的行業,二來他本身又喜歡足球,於是他決定開始在球會和國家隊上投資。有好的設備和國際一流的教練人員,以及熱情的足球員,哥倫比亞隊的實力在短時間內變成國際數一數二,甚至在 1994年世界杯打入決賽。

Pablo對窮人比較同情,在社區建設足球場和其他社會設施,又在貧民區提供免費住屋,令低下階層當他是救世主,因而令國會在民情所迫下,放棄將他引渡到美國(Pablo的毒品市場)。而他對國家隊的球員也沒有架子,當他們是朋友(有一些還有商業合作關係),所以他們之間感情不錯,所以在一些犯罪調查上,國家隊球手的處境顯得尷尬。不過,對於反對他的人可是毫不留情,在美國的幕後施壓下,和他的黑道對手(毒品和足球投資上)、哥倫比亞政府之間有激烈的鬥爭,發生多起爆炸案和街頭槍戰案,造成超過5500人死亡。

Pablo被哥倫比亞政府警方槍殺後,因為黑道界失去了大阿哥,各小領袖開始自己作主,治安仍然沒有變好,人民對內亂感到厭倦,也因為外界對哥倫比亞的印象不是暴力就是毒,自我形象低落,而國家足球隊正在一步步擠入世界杯決賽,球員的奮鬥表現(Andrés Escobar更是國際尊重的球員)和國家的榮譽便成為他們的精神食糧和團結的象徵。

不過,據說因為國家隊教練沒有起用某黑道老大的球會的球員,在世界杯決賽前,在全國發出恐嚇通知,聲稱會綁架和殺害一些球員的家屬,球員們在滿懷憂慮下開賽。Andrés失手,在防守時把球踢入己方龍門,賽後失意回國,回國後不久便被黑幫成員在街頭槍殺。一個對足球有熱誠、受敬重的球員卻因為足球而被殺,是時代的悲劇。哥倫比亞人民也痛失了他們的天之驕子,而他們也感到,國家的士氣也因此大落。

可是,隨著時間過去,雖然國家隊足球實力已經大不如前,球會少了黑錢流入,但犯罪也減少,社會較以前穩定。那傳奇和黑暗的年代顯示了足球、黑錢和政治的複雜關係。

今天也至少在英超見到這些跡象,不過我覺得意大利亦很有可能多少有一些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