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2012雜項

健康︰
比上年更穩定地上健身室(當然也有偷懶的時候)。雖然體重還是比起兩年前重了幾磅,但相比以前,體魄強健了不少,由在公司定期換水時的動作、追車和上長樓梯時的喘氣度便可以感受到。另外,也讓自己的胃口更適應了多菜少肉的飲食習慣和節奏,即是說吃菜比例多了而不會覺得不夠能量,又不會像以前那樣偶然吃了較油膩的食物便容易不適,消化系統也改善了。脾氣問題,臉上爆瘡的問題也大幅改善。
琴︰
換了琴後,左肩和手指在拉高把位時的壓力大幅減少了,可能也因為有鍛鍊肩頭,左肩「啪」一聲的頻率大幅減少,腰的「啪」聲問題就只是好一點吧,但是練完琴後沒有腰痛了,不過也因為這樣,練琴時間加長,頸偶然仍會有不適、骨頭磨擦的感覺,我想健身時應該要加入鍛鍊頸肌的動作了。另外仍有一個長年問題是左尾指不夠力,以及奇異地短(推想可能是先天性關節鬆弛的我在發育期時學了第一年,所以關節自己屈曲去增加力度,現在我左尾指比右尾指短了若3mm),這個暫時只能遷就了。至於技術方面,好像是跟體力有最大因素。想要練好的東西仍有很多,像是震音、乾脆而短快的Staccato、使用全弓而音色平穩等…
12月是弄破東西的月份,首先是拉爆弓(幸好luthier很快修好了),然後是已跌過幾次的調音機跌到上下斷開兩塊,但竟然還能用。
Before:
 
After:


介紹一下2012年內我沒有開BLOG寫筆記但也想推介的書︰
More about 千年之夢
《千年之夢》--重松清
人生第一次玩到多次想哭的RPG Lost Odyssey內收藏的短篇故事。已等了三年,香港仍沒有入貨,便上網訂購了。雖然沒有遊戲中的動態文字效果(那些音效和視覺做得很到位),只看書仍然很有味道。多篇故事的主旨都在表達︰人正因為軟弱、會受傷,才會懂得溫柔;生命正因為會消逝,卻因此而精彩。另外也在某篇看到有個同感︰向已經盡力了的人說加油,和向內心的擔憂是解決不了的人說「沒事的」,其實相當殘忍。
More about 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
《你必須改變你的生活》
幾個撰文者的文章合輯而成。很難概括而簡短地介紹,硬要寫的話,便是︰生活模式造就概念、認知和價值觀,概念、認知和價值觀造就理論,理論造就行動,行動造就改變。
More about 錢買不到的東西
《錢買不到的東西》
正義比起來,辯論的例子更生活化。作者面對越來越多對公眾重要的東西被市場化而引發的道德問題感到憂慮,當能者多付,付者多得的概念引入一些對公眾利益有關的事物,便有機會造成一些核心價值的衝擊和腐化(如公平)。人類既然是social being,生存是賴以社會各份子的互動性,便不能以經濟效益、個人/某群體的效益最大化權利、自由市場為理由忽略「道德」的考慮,至於細節就在各例子分析了。美國的例子中有不少令人譁然,希望這書可以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
More about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以經濟、歷史和地理串連在一起討論社會性質的書,因為某教授的推薦,以及我之前在序言交談過的那個女內地研究生也推薦,便訂購了。不過,英文很古典,也談及了我不熟的歐洲中世紀史,有好些部份消化不良,所以會找中文版再看一篇(不過我懷疑中文譯者會譯到想死,去查找了一下評論,果然中文也未必會易讀)。
有較詳細的頭幾篇簡介文︰
讀書小文:Karl Polanyi, 1957,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Ch.1-6 (迷惑30的小真實)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失控的正向思考》


More about 失控的正向思考
‎"Hope is a condition of the soul, not a response to circumstances"--Vaclav Havel
之前都有些書想要給它寫些筆記,但10月和11月的事忙完後,卻想過一段睡眠充足而相對較少煩心的日子,所以今天才開始。
以前也偶爾會提到過,面對一些麻煩或令人不快樂的新聞或政治,若仍只會一味說什麼「樂觀點去擁抱生命吧」然後就停止思考那些議題,或者對心思纏擾著某些問題的人貼上「負向思想」、「解決不了問題的自尋煩惱」者,但其實在很多時候,那不是樂觀,而是逃避現實或者對事實的理解不夠深所以才放不了在心上。本書便是對社會上「正向思想」氾濫的現象的鞭撻,盲信意志可以改變一切造成的思想狹窄、自以為世界在我手的傲慢態度如何自欺欺人、誤人誤己甚至反而是推卸責任的工具,以及那些以偽科學、同時玩弄神秘,又以錯誤的邏輯思維包裝成動人的哲學為幌子,造就了個龐大的「激勵行業」,養活了不少學棍和偽大師,造就了不少沒有意義的暢銷書。
找回以前我有一篇blog提到過身邊有人去上了那些激勵課程,曾有一段這樣的論述(為通順文句稍作修改)︰
「這種手法就是有那些鼓吹完美主義、將導師個人的價值觀強加他人(你認為好,卻被硬說本來可以更好,為什麼還不能達到某個境地,etc)的問題。一些少少的問題被放大,說到非要大刀闊斧處理不可。另外一個很有問題的是"事事以自我中心為本"(並非自私,而是每事都與自己有關的無限上綱),一個人的理想和某些想要的狀況能否達到,實在也不一定要把因素全歸於自己身上,但基於"只要努力很多事都做到"的大前提下,會集中針對於學員"到底哪裡有所不足,才不能達到自己的理想"。這個邏輯問題是,似乎所有理想/理想狀況都必須是個人能力和努力才是成敗關鍵的種類,這樣就會指標化和短視(參與xxx的次數、每週用多少時間進修,etc),忽視社會性結構思考和人際互動性。」
聲明︰也許作者在書中有些例子有點點「見到黑影就開槍」的感覺,我當然同意正向態度有時是面對逆境時能給予動力,但我想強調的是未搞清楚狀況就盲信和過度正向思考的問題,而這非理性態度在社會確實存在,而這是目前相關的討論較少,所以,以Abstraction而非Generalization的心態的話,此書還是很值得一看。所以,對於那些「總是抱怨,沒有建樹」、「明明是懶惰卻只會怪誰社會,覺得自己什麼問題也沒有」然後跑出「任何事都怪不得人」結論的只有0%和100%、二元式的反例子,也不是我有興趣要回應的。例如我說減肥不要只看卡路里計算,也要看看生活習慣和營養均衡,但有人卻總是只會以「可是卡路里太高就會…」或「蛋白質太多怎麼運動也…」的反例,把單一因素抽起來大說特說並蓋過其他因素的論點,脫離了減肥應有的策略這個重點,當我說A+B+C的時候,偏有人要猛說a1啊a2啊a3呀的,回應也是沒完沒的。而我在此筆記正是想說"a1啊a2啊a3呀"的「現象」,當我以討論這現象背後的思維為目的的時候,不是要強調B和C最重要或A不重要,也不是要個別討論或否定a1、a2和a3(因為那根本不能一概而論,只能個別分析),亦不是要當"a1啊a2啊a3呀"的這個人
針對某類「正能人」對負面新聞迴避,甚至籠統地標籤會表現出負向情緒的人,書中有一段這樣描述︰
「這種做法逃避現實世界中激烈與悲劇的那一面,也意味正向思考的核心深藏著無為力的想法。為什麼不要去關心新聞呢?因為誠如演講人協會年會中有個人告訴我的︰『你對新聞無能為力啊。』布萊利同樣不去看有關災難的報導:『那些負向新聞會引發哀傷的情緒,而且你對那些負向新聞也無能為力啊。』這些人甚至沒考慮到可以損助救濟金、參加反戰運動、遊說政府推動更人道的政策。不過至少從這裡可以看出來,他們似乎承認,看開頭就寫『平民傷亡人數高達…』或『饑荒蔓延…』的頭條新聞時,不論怎麼努力調整心態,都無法解讀出好消息。
當然,要是心靈真有無窮的力量,那大家也不用去排擠那些負向思考的人了。比方說,大家只要選擇用正向的角度去詮釋別人的負向行為就好了啊。像是那個男生批評我是為我好,那個女生繃著臉是因為很喜歡我,但我卻一直沒注意到。人必須改變環境,例如隔開負向的人與消息,這種建議其實就承認了真的有個『真實的世界』,而且它完全不受我們的願望影響。面對可能出現的可怕情況,唯一的『正向』反應就是龜縮到自己不小心建構的世界,在那裡,永遠只有認同、肯定、好消息、笑容滿面的人。」
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盡然不是單靠意志力強或勤力就可以短時間內改變,甚至不可能改變,但那種催谷正能量的書或課程,或已深植某些人心裏、沒有利益動機的正能量信仰,偏偏卻有意無意以偽邏輯和簡化個人際遇的因果關係,化為動聽而偉大的哲學或者精神,看待世事,不高興就是自己的態度哪裏出了問題,時刻都要檢視自己,出了問題或目標遠不成,永遠是自己的正向能力不足或動力不夠,只要夠堅定,什麼都可以克服,勝利就在等著你,只是你要不要去爭取。當成偶然的勵志句子還好,但這些信條、偽哲學就是會塑造一種「世界圍繞自己在轉」、「要嬴些什麼回來」的自覺,而不鼓勵人以宏觀的社會性角度分析事實本質,亦間接造成景況不好的人都是活該的觀感,而缺乏同理心,這造成不少人一方面要逃避思考某些看似不能改變的現實,一方面又要覺得自己可以掌控一切的精神分裂。
這種以粗糙簡化因果關係包裝成新哲學,和引用某類科學報告偷換概念和字眼後包裝成新發現的幌子,衍生出來的是龐大的行業。長氣提及一下,激勵不是問題,但是若手段中含有灌輸錯誤的邏輯、自我中心式傲慢的態度和二元式思維弱化人的思辨能力,卻是要加以鞭撻的。那些暢銷書和CD、受觀迎的講座和課程就不提了。書中有提到,美國好些企業每次裁員,都會請專業的激勵公司安撫他們,讓他們歸咎自己的不濟,而不去想這可能是公司想催谷股價的定期動作,又一方面因為節省人手,讓餘下的員工忙得透不過氣來,卻以激勵的方式讓他們覺得這是挑戰,而不會想到是一種剝削。(當然也並非人人都有效,有時太明顯了)
當催谷士氣和自信的手段中,最普偏就是令人覺得自己靠勤力可以改變一切的價值觀,進而把自己的地位意識提高(自high),變得武斷和相信自己的直覺。書中有提到引發金融海嘯前,金融界的高層有相當多都有聘請那些人生導師、私人激勵師,他們亦真的表現出過度自信、不看數據作決定、與主流社會知識脫節,亦有很多金融機構甚至要求定期派員激勵員工的,書內提到了一些員工的觀感,經常見到同事莫名其妙地「high爆」,而每次對交易決定或某產品的前景感到憂慮時,高層或同儕竟然不是以數據和分析去討論,而是以不該抱持「負向想法」為由駁斥,迎合高層的直覺去寫報告或給客戶作建議。
另外,又有提到美國的一些急速成長的教會,現在為了吸引更多信眾,幾乎放棄了某些核心的元素,而擁抱正能量的哲學,將教會當成是鼓勵人、給予希望的場所,還邀請那些人生導師、巨企CEO分享他們的「成功故事」,而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些哲學容易包含以物質和窄視的方式分析個人際遇,再披上宗教色彩之後,便成為那些有絕對性因果關係的「信主可以得到XXX和幫你解決YYY,保證你走上ZZZ之道」的信條和口號。
雖然香港的主流教會還沒有那種商業化的感覺,但我對那些正能量氾濫、胡亂讓自己給神代言、給予錯誤知覺的信條和口號極為感冒。在家附近便有某教會以負債人士為目標,大字張貼「耶穌幫你解決債務煩惱」之類的標語。
回到更普偏的社會階層,也會經常見到這樣的態度。記得年前在一個電台節目,有談及「樓價太高,年青人抱怨置業艱難」的現象,便有一個剛已成家的年青人打電話來,指責那些抱怨的人「不會靠自己」,並說自己因為肯捱苦,可以成功結婚和置業,可是被主持人一問,他原來是以九成按揭買入單位,還表示「每個月還有一點點錢剩下來」,掛線之後便有另一個大叔打電話來,說這年青人根本是在冒險,九成按揭而只是能夠剩下一點錢還要買入,是高風險的狀況,萬一利率上升,他的供款額就會壓死他。這個例子,便是我們經常聽到的那種論調︰覺得任何時候都只是自己願意捱苦就可以解決任何問題,至於那個問題的成因和勉強單靠自己解決它的代價是否合理,卻不是那種思想鼓勵你去探究的。明明是在採取一個高風險、草率地勇往直前的行為,卻被解讀為有承擔、意志堅定的態度。
這種社會/其他人沒有責任照顧任何人,blame yourself的信條,亦是那些自由市場基本教義派或慣性剝削員工的企業最喜歡擁抱的「道理」。而在尊制政權當道時的國家,也是喜歡不斷催眠洗腦式發放「放眼未來,為明天工作」之類的訊息,把各種不滿和批評打為沒有建設性、擾亂社會秩序的妖言,對那些不滿和批評的事實基礎視而不見。反觀今天,一聽/看見抱怨或反對就覺得不順耳不順眼,深信閉嘴工作,其他的事由當局決定一切就好的人仍然為數不少,對那些覺得很吵的議題的理解卻很片面。(長氣mode︰我不是在肯定所有的反對聲音)這些信條打造出來的是一群很有正能量、表面和善,實際是冷血和沒有同理心的人。
我不是想跑出什麼正能量和負能量要平衡,隨便一個太多都不好,那種各打五十大板式、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的爛道理。我只是想提出當人正能量氾濫時,那些附帶的假設和信條會衍生出的問題,儘管就算要說有例子是不搞清楚狀況便負向看待一切的人也會視野狹窄,但我認為盲目正向、樂觀的人帶來的傷害(優越感、排他性、短視、目光狹窄、草率、貶低他人)是巨大而少被重視,目前亦是較難被挑戰的,因為它總是在光明面上。
梁文道︰「我總告誡年輕人,在你事業落敗的時候絕不能讀太多勵志書籍,讀勵志書有時候會把一個人讀傻的。因為此後你會相信自己的選擇,相信你走的路一定正確,即便偶爾遇到失敗,也會視其為一時的困惑,你堅信最終還是會贏的,這樣的人其實是很可怕的。」
其他︰
Johncoal's Xanga: 唔開心得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