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HKIFF 2013(三): NO

聲明︰寫這篇的時候已幾乎是看了電影後一個月了,所以真的只能簡短一點。

簡介︰推翻民選總統Allende的皮諾切特獨裁十幾年後「礙於國際壓力」下舉行公投以表決是否讓他繼續連任,民間一般都覺得政府有能力主導甚至投票意向,有點覺得「投反對都嘥氣」,但亦有相當多的人覺得雖然是不太自由,但在獨裁之下經濟的確有改善,不想有太大改變,又帶一點恐共/恐社會主義情意結(畢竟仍是冷戰時代尾聲)。這些大概想法在香港並不陌生吧。
為了做出表面的公平假象,政府容許反方陣營跟正方一樣,有對等的電視廣告時間,於是這公關戰便開始。
一個反對派人士(片中也有交代謠傳說他是受共產黨資助)找了Rene這廣告製作人幫忙,當然還有其他行家、演員和藝術家等等,連吵架也演得入肉。
反方論點︰反獨裁、讓被消失被殺的人沉冤得雪、平反XX、貧富懸殊(據說有40%人口在貧窮線以下)
正方論點︰經濟發展成果不可中途而廢、穩定至上、恐共、承諾改善
而片中Rene跟其他製作人爭吵時的主因在於他不同意論述得太沉重,這樣會很悶和不能吸引年青人的注意,覺得要多點建立在「迎接自由開放」的喜悅,以及那種自由奔放的氣氛。拍了最初的試片後,有些心裏有傷痕的人覺得Rene太不尊重死者,又有人說這是哪門子的「汽水廣告」,前妻也不同意他的風格。總之,妥協之後作出了平衡。
至於正方,本身就有政府的宣傳部和保安局做後盾,反方製作人被恐嚇是意料中事(不過片中說是因為他們的片子刺中了正方論點的痛處,令政府由自信滿滿don't give a shit的態度改為真正有所行動),甚至在他們把片子交到國營電視台後,聯員馬上交給正方,在出街前先讓他們看,好預早做準備。
簡單的感想︰故意弄成80年代仍是用錄影機時代的粗粒電視畫質,而且衣著和家具、電器等都是那時候的,加上有點搖晃的鏡頭,所以成功做到了模仿成實境紀錄片的效果。
這是我在網上找到,反方廣告的合輯。你應該不會想要看完,可以跳來看幾十秒,大概領會當時的風格。有些80年代的動作和音樂,不免有老土的感覺也難怪的。

雖然是遙遠國度廿幾年前的事,但有些東西,不免令人對照了今天的一些現象,例如的確有很多人是不想思考沉重的東西,而要以「正能量」式誘導(e.g.:過去的事就算了啦, etc)、還有較犬儒的人較容易接受恐X情意結等等,這是必須要面對的,有趣的倒是,現在的香港這種利益結構,談恐共/恐社會主義的人卻可以是兩種政見南轅北轍的人。
參考文章︰
HKIFF 2013 之 4:向政府說不︰Wordy的BLOG
周澄︰如何說不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HKIFF 2013(二)

Piazza Fontana

(找不到英文字幕的trailer)
因為意大利人名很長而角色多且說話很快,追字幕有點辛苦,到全電影的三分一後附近才較捉摸到節奏。
60至70年代的意大利是左右意識型態鬥爭激烈之時(不是說現在沒有啦…),1969年12月12日在米蘭發生了一宗銀行炸彈襲擊事件,警方為了盡快有所交代,火速拘捕了當時較著名的無政府主義份子Giuseppe Pinelli,想迫他承認茦劃不果,又想迫他簽供詞紙指控另一同伴,然而Pino(簡稱)又信任那同伴,不願屈服,一名負責調查的警官Luigi Calabresi,事前曾接觸並調查過Pino,清楚他並不是鼓吹暴力之人,對警局下的迫供命令有所保留,怎知去自己房間小休回來審問室途中,聽見一聲巨響,其他幾名負責審問的同事說Pinelli「畏罪自殺」,從窗口跳下去了,C覺得很可疑,但是礙於上頭壓力下,跟上司及同事一起夾口供,應付記者和法院的提問和死因聆訊。
http://en.wikipedia.org/wiki/Piazza_Fontana_bombing
結案之後,雖然上司叫他別管,C卻感到不甘心,決定自己去追查真相。在3年間,調查了對當時輿論有很大影響的法西斯右翼人士的活動(他們事前已主張要收緊示威權利和福利,強硬對付左翼份子和無政府主義者,爆炸案後就更大幅宣揚左派的危險),以及分析兇案現場的炸藥成份,人證供詞(載兇手的的士司機),發現該炸藥成份來自二戰時美軍在意大利邊境的秘密基地,只有美國中情局和意大利Secret Service知道這基地,更發現那些法西斯組織右翼人士早已滲透政府的Secret Service,而且跟美國中情局有緊密關係,之前被暗殺(「被病死」)的總統亦極可能跟右派人士有衝突有關。C去找自己以前的上司談話,陳述自己的推測,認為是右翼組織故意製造這起事件,讓社會輿論讉責左派,以迫令政府進入緊急狀態(當時在政府高層間就有個爭吵要不要通過)以陣壓示威人士。上司沒有正面承認,但也沒否認,只叫他不要再碰這件事。不久後,這上司和C都被殺了。
片尾說最後法院判了發動炸彈襲擊的兩名右派組織份子有罪要坐監,但不久又被判無罪,很快就出獄了,至今關於此案仍然有不少相關文件是機密檔案。
C調查的過程和推測是根據一本書而拍的,要信多少可以自己決定。不過看過《經濟殺手的告白》這書,大致上,就算真有其事也毫不誇張。
Populaire

劇情不用多說,單純的喜劇,笑位很多,不錯看。

29+1


上次友聚中,有朋友說我們這些83年的人今年一定要去看這話劇,於是便相約一起看了。
29這個字也許對某些人特別敏感,但對這個字不算敏感的人如我,也有類似的一刻,屬於一剎那的警示(如手機震機的感覺),但倒不是那種「已經這樣了還沒有這個和那個」,而是體認到有些人和物的變遷的覺悟,應該說任何人都會經歷那一刻。未必是指某一日、月或年突然對各方面一起審核和評分,而是會在那幾年期間遇到的事情讓人聯想到它,可以是某個突發事件,也或者是偶然閒談時歸納出的一個狀況。如果說有哪件事令我最有「好些東西都變了」的深切體認,就是2010年了。
但是,畢竟我一直都認為靈魂的活力比身體年齡重要,所以"pre 29+1 syndrome"實在沒有幾項。以前曾稍為想過也許會有點介意吧,可是越接近,倒越覺得沒有什麼特別。
倒是劇情中林若君第二段SALES身份演出那段搞笑抵死的話,我和我的朋友們事後都在討論到底我們自己中了幾項。
健康、皮膚︰除了必要場合,極討論把化學物質塗到臉上,從來沒有什麼心思研究哪個牌子較好,倒是無可否認黑眼圈易增難減、皮膚變乾,令我開始研究有機產品。而體重外型之類的,經歷了2010-2011的大落上(事件和年齡都各有影響吧…),我只是不想行動力不好和外表病懨懨,所以最近真的好好地運動了,以目前的成果來看,似乎是「變大隻」多於「瘦身」,但我對「瘦身」沒太大執著,體力好便行了。飲食方面,越來越在意現代飲食的問題(不是低脂飲食,相反我抵制低脂食品)。
話題︰的確,跟朋友的話題會比剛畢業時是不同的︰誰誰要結婚、誰誰誰生了小孩、買不買樓、誰上了電視等等
理想︰任何人到某個時候都會想過「以前曾想在世界上幹什麼」和「現在自己在幹什麼」的問題,我也曾有覺得過力不所及,但是多了解了一些東西,就覺得有意思的理想並不一定跟職業有關,而是一種價值的追求和使命感,有心的話,無論在哪裡也會找到發揮的空間。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還懂得以prescriptive sense看世界並不停反省的敏感,而不是變成「世界就是這樣」的木頭人,亦不是因為碰到某條年齡線就覺得硬要找個點衝過去,那跟上完什麼人生課程後強迫自己在未仔細想清楚之前就發表什麼未來計劃一樣蠢。
感情︰沒有什麼好說的。雖然真的曾想過「如果這樣」之類的事,但最後注意力都是回歸到自己對其他更有興趣的事物上。只有遇到或遇不到,行動或不行動,「如果可能但是或許」的,太費心神和時間。
"What if..."情意結︰如果自己沒進哪公司、哪大學,自己會變成怎樣之類的想法,我也完全沒有。除了幸運因素之外,有很多結果都是有其原因,若公開考試和面試時的自己真的因為覺得當時的課程乏味、或自己未成熟到發掘讀書/面試的有效方法,也是其他第一次的人同時面對的問題,當重來的時候結果也會是一樣的。若讓自己有了認知上的優勢才回到過去,便是不公平了。
懷舊︰劇中有段是林若君對病中的父親談話,談到發現時間過得很快,好像很多事都忘了,但兒時回憶卻記得很清楚,這個我有會心微笑,也很窩心。的確在近幾年,眼見事物的變遷,卻會忽然懷念起從前的事物。雖然中、小學的校園生活,老實說,並不很愉快,平淡又緊張,然而當時結交至今的朋友,以及一些普通的舊事,跟親友相處的某些日子,在家在外的消遣方式、玩具、小食等瑣碎的回憶,回憶時這種親切的感覺,是比以前更強了,可能是當認知到建立在已消逝之人事物跟自己的關連之上,就會有這情感吧。

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

HKIFF 2013: More than Honey

《More than Honey》/ 《沒有蜜蜂的日子》

http://www.hkiff.org.hk/chi/film/detail/37107-more-than-honey.html

導演Markus Imhoof一開始就引用愛因斯坦的名言︰「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那麼人類也最多只能活四年。」以此點出蜜蜂的安危跟我們是息息相關。

德國一個老蜂場場主Fred Jaggi,其蜂場至少已歷經三代,養蜂業和蜜蜂的生態跟他的家族史息息相關,眼見最近全球各地的蜜蜂數量正同時持續減少,連自己蜂場也受到影響,於是決定遊走世界各地,去找出究竟。

美國有很多農業都以超大型及集中的工業模式經營(即一塊大地上只種植單一作物,就是為了用大型機器噴灑化學殺蟲水和化肥及採收等工作,以節省人力和時間)。片中以加州的杏仁果園為例,一大片只有杏樹的土地,場主出入都要以小飛機代步,他表示這個農場的供應量是全球的90%左右。可是杏樹花也要授粉才能結果,在這個沒有生物多樣性又只有密集的杏樹的這塊地,只能靠工業養殖的蜜蜂進行授粉。美國有個生意是租蜂業,把蜜蜂養在箱子裏,會應客戶的需要,以大貨車把蜂巢連箱長途運送到該農場去待上一段日子,蜜蜂在那裡別無選擇,只能有什麼蜜採什麼蜜。不過,農場仍會定期在日間用機器噴灑農藥,蜂巢主人說就算蜜蜂沒有即時死去(可是鏡頭也拍到蜜蜂被噴死),化學物質仍然會附在蜜蜂的身體上和被吸收,並帶到巢去,直接影響整個巢和下一代的健康,雖然知道這樣,但無奈他無權干預農場的運作。每次要長途跋涉到第二個客戶的農場,都是至少連續幾日幾夜,蜜蜂被困在狹小的空間,而隨著地理環境改變的氣候變化會嚴重影響健康。蜂巢主人表示他已習慣了每次都有大量「損耗」,停車查看,蜂屍無數,有些巢(箱)更幾乎報廢,為了保住本錢,讓蜜蜂撐過旅程,就會把大量抗生素和化學藥物注入帶來的一箱糖水,給蜜蜂「叉電」。(所以牠們的蜜糖也是「加左料」)

拍攝隊也到過中國訪問,說因為過去幾十年曾大力催谷農產而大囇農藥,殺掉了大量蜜蜂,令現在很多農場都要以密集人力進行授粉,警號早就存在。

濫用抗生素和藥物會培育出強化病菌,在人類、禽鳥、豬牛間已發生了,蜜蜂亦不例外。全球的蜜蜂正被現代才有的傳染病和寄生蟲影響,而且會跨區傳染。一隻蜜蜂染了病菌或惹了寄生蟲回巢,便會全巢遭殃。老蜂場主Fred Jaggi在片中便因為發現有蜜蜂已染病,為了防止傳染,需要整巢燒燬。

人為干預蜜蜂的自然生態系統,亦是元兇之一。蜂農為了催俗產出,會在孵化期進行技術操作,令工蜂誤以為有很多蜂后,而拼命產出很多蜂王漿(royal jelly),又或會強行把蜂巢一分為二,再跨越半個地球速遞一隻交配過的蜂后過來,變成兩巢蜂,蜜蜂繁殖後代的基因演化,跟環境因素互動的連結被人為切開了。這種精細操作和養殖法,在業界已經見怪不怪,並形成了一個產業鏈。

早在殖民時期開始,跨洲的物種(家禽、掠食動物、蜂)互動曾造成某些物種的生態危機,如歐洲蜂VS美洲蜂,歐洲蜂VS澳洲蜂等,但最近有些非洲蜜蜂開始在南中美洲的野地和民居出現,雖然對某些民居造成滋擾,但有些大膽的養蜂人嘗試過馴養牠們,雖然野性高,但適應力極強,可以不用藥物協助而自行在野外採蜜。暫時不知道是危還是機。